气胸的急救护理措施
气胸的急救、转运及到达医院后的护理配合包括:现场调整患者体位、吸氧,张力性气胸紧急排气;转运前评估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固定穿刺部位;转运中密切监护、维持吸氧、心理护理;到达医院后交接病情、配合进一步检查治疗。
一、现场急救措施
1.体位调整: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呼吸困难。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确保其舒适的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呼吸不畅,比如婴儿可适当抬高上半身,保持呼吸通畅。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或老年患者,更要注意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合适的体位有助于改善通气。
2.吸氧:立即给予吸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纠正缺氧状态。不同年龄患者吸氧流量有所不同,儿童一般根据体重等情况调整,如婴儿可能需要较低流量吸氧,而成年患者根据缺氧程度调整,一般轻度缺氧可给予2-4L/min吸氧,中重度缺氧可适当增加流量,但要避免高流量长时间吸氧对肺部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
3.紧急排气:若为张力性气胸,需立即进行紧急排气。可用粗针头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刺入胸腔,迅速排出气体。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更加轻柔、准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因为儿童胸廓等组织相对娇嫩。
二、转运前的准备
1.病情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尤其关注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因为气胸可能诱发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如婴儿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需警惕病情加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将其头偏向一侧。儿童患者由于气道较窄,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使用吸痰器等设备,但操作要谨慎。
3.固定穿刺部位:如果进行了紧急排气操作,要妥善固定穿刺针等设备,防止移位。
三、转运中的护理
1.密切监护:转运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使用便携式监护仪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指标。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转运中要防止颠簸导致病情波动,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暖和保持体位稳定。
2.吸氧维持:继续给予吸氧,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要保持在95%以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吸氧流量,如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适当调整,但不能中断吸氧。
3.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安抚,尤其是儿童患者的家属,要给予安慰,缓解其紧张情绪,因为紧张情绪可能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到达医院后的后续护理配合
1.交接病情:向医院接诊人员详细交接患者的发病过程、现场急救措施、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等情况。
2.配合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协助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CT等检查,配合医生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儿童患者要注意操作环境的无菌和操作的轻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