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特点是什么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肠道症状相对较轻但中毒症状严重,有休克、神经系统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增高,粪便有脓血等且可培养出痢疾杆菌,病程发展快,预后与治疗及时性相关,早期及时治预后较好,不及时治病死率高,部分可留后遗症。
一、发病特点
好发人群:多见于2-7岁儿童,这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其对痢疾杆菌的易感性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的本质差异,但因儿童群体的生理特点,整体儿童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差异不构成关键发病特点的区分因素。生活方式上,卫生习惯较差、接触痢疾杆菌机会多的儿童更易发病,如有不良的手-口接触习惯等。有痢疾杆菌感染病史的儿童再次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起病急骤:患儿通常突然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体温迅速升高,多为高热,可达40℃及以上,且体温波动较大,病情凶险。
二、临床表现特点
肠道症状相对较轻:初期可能仅有轻度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很快会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表现,而肠道症状可能被掩盖。例如,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稀便,随后很快发展为中毒症状,而典型的痢疾样脓血便可能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
中毒症状严重
休克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毒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休克。儿童由于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休克表现,且病情变化较快。
神经系统表现:可出现烦躁、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脑水肿、脑疝等,表现为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节律不整等。这是由于毒素引起脑组织的炎症、水肿等病变,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多在(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机体对感染的应激性反应,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粪便检查:发病初期可无明显异常,随后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这是确诊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重要依据。但粪便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的同时,结合临床表现等进行诊断。
四、病程及预后特点
病程发展快:病情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例如,从出现轻微症状到发展为严重休克、昏迷等严重情况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
预后与治疗及时性相关: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若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经过积极治疗的儿童,在度过急性期后,多数可恢复,但部分患儿可能遗留一些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肢体运动障碍等,这与疾病过程中脑组织受损程度有关,儿童的脑组织修复能力相对有限,若受损严重则易遗留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