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是什么病
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中晶状体部分或完全混浊的眼部疾病,病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视力障碍等,诊断靠眼科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及术后康复,婴幼儿需早期重视干预,孕期女性要预防其发生,及时诊治可保障患儿视觉发育
一、病因
1.遗传因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伴性遗传。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影响晶状体的正常发育,导致晶状体混浊。
2.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在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晶状体的发育,增加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期接触射线、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或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等,都可能干扰晶状体的正常形成,引发先天性白内障。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视力障碍: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表现为对光线不敏感、不能注视等。如果是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可能用健眼视物,双眼视力差距较大时可能出现斜视。
晶状体混浊表现:通过眼科检查可发现晶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混浊可位于晶状体核、皮质或囊膜等部位,形式多样,如点状、片状、绕核性等。
2.不同年龄的表现差异
新生儿及婴儿期: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光线的反应、眼球运动等初步判断,若晶状体混浊明显,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视觉发育迟缓。
幼儿期:除视力问题外,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如走路易碰撞物体等,还可能伴有眼球震颤等表现。
三、诊断
1.眼科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等细节情况。
眼底检查:了解眼底发育情况,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可能合并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发育不良等,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
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眼部B超等检查,辅助判断晶状体及眼部其他结构的情况。
四、治疗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对于大部分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一般建议在出生后6-12个月内进行手术,以尽早恢复视力,促进视觉发育。手术方式主要有晶状体切除术、晶状体吸出术等。
2.术后康复
屈光矫正:手术后需要进行屈光矫正,如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以帮助患儿获得清晰的视力。
视觉训练: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视觉发育情况,进行相应的视觉训练,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和完善。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婴幼儿:由于其视觉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先天性白内障对其视觉发育影响极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眼部的清洁和保护,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视觉发育情况。
2.孕期女性:为预防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孕期应注意避免感染,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等。一旦发现妊娠期间可能存在影响胎儿晶状体发育的因素,应及时就医咨询,评估胎儿情况。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需要早期重视、早期干预的眼部疾病,通过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视觉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