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是什么引起的
水中毒的原因包括水摄入过多和水排出减少。水摄入过多有生理性因素(健康人短时间大量饮水、儿童因肾功未熟、老年人肾功减退易水中毒)和医源性因素(肾功能不全及心衰患者补液不当易引发);水排出减少包括肾脏功能障碍(各种肾功能不全致水排出少,不同年龄影响程度不同)和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ADH分泌多,不同年龄患者需关注水盐平衡,老年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疾病时风险更高)。
一、水摄入过多
1.生理性因素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健康人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引起水中毒。例如,进行耐力运动时,大量饮用无电解质补充的水,由于人体短时间内摄入水分过多,超过了肾脏的排泄能力。肾脏对水的排泄有一定限度,正常成年人肾脏每小时大约能排泄800-1000ml的水,如果短时间内摄入水的速度超过肾脏的排泄速度,就会导致水在体内潴留。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成年人更易出现水排泄相对不足的情况,所以儿童在大量饮水时发生水中毒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减退,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下降,对水的调节能力减弱,也较容易因大量饮水而引发水中毒。
2.医源性因素
在临床治疗中,比如肾功能不全患者补液速度过快,由于这类患者肾脏排泄水分的能力已经下降,过多过快的补液会使体内水分蓄积。另外,一些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如果补液量过大或补液速度过快,也会打破体内水盐平衡,导致水中毒。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心力衰竭时心功能相对较弱,补液更需谨慎;老年人本身心肾功能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补液时更要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避免引发水中毒。
二、水排出减少
1.肾脏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如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或慢性肾衰竭晚期,肾脏的滤过功能和重吸收功能受损,导致水的排出量显著减少。以慢性肾衰竭患者为例,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肾脏排泄水的能力逐步降低,当体内水摄入正常或稍多时,就容易出现水潴留进而引发水中毒。从性别角度看,不同性别在肾功能障碍导致水中毒的风险上并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受影响程度不同,儿童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生长发育对水代谢的特殊需求以及肾脏功能本身的未成熟性,更需要密切关注水的平衡;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合并其他疾病导致肾功能进一步受损时,水中毒的风险更高。
2.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某些疾病状态下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过多,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可刺激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使ADH分泌增加,导致肾脏重吸收水增多,水排出减少。对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密切监测水盐平衡,因为即使是轻度的ADH分泌增多,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引发水中毒。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代谢调节功能下降,再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发生水中毒的风险更高,需要医护人员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水钠平衡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