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是什么病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期常见发疹性疾病,多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感染引起,多见于6-18月龄婴幼儿,全年可发病,冬春多见。潜伏期5-15天,发热期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为典型表现,诊断主要依临床表现,需与风疹等鉴别,属自限性疾病,对症支持治疗,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者需特殊关注。
一、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年龄:多见于6-18月龄的婴幼儿,3岁以后少见。这是因为婴幼儿在6月龄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易感染相关病毒。
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相对多见。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和婴幼儿的易感性。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5-15天,平均9-10天。此阶段患儿通常无明显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复制并准备引发感染。
发热期: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可持续3-5天。发热时患儿可能精神稍差,部分可伴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但一般情况尚可。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出疹期:体温持续3-5天后骤退,同时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直径2-5mm,压之褪色,很少融合。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一般1-2天内皮疹全部出齐,1-2天后皮疹逐渐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和脱屑。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典型表现,这是因为体温下降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皮疹得以显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热退疹出。同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早期可稍高,随后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病毒学检查可检测到HHV-6或HHV-7的DNA,但一般在临床诊断明确后无需常规进行病毒学检测来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风疹、麻疹、猩红热等疾病相鉴别。风疹一般发热1-2天后出疹,疹间有正常皮肤,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明显;麻疹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有色素沉着和脱屑;猩红热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杨梅舌等表现。
四、治疗与护理
治疗:幼儿急疹是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必要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不合理用药)。
护理:
发热护理: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给予充足的水分,鼓励患儿多饮水,以防脱水。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避免患儿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脆弱,在患病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等。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抽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感染幼儿急疹后病情可能相对复杂,需更加密切监测,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患儿对疾病的耐受和恢复,应及时与儿科医生沟通病情,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