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中暑的症状及治疗
冬天可能出现中暑,其症状分轻度、中度、重度,治疗需脱离高温环境并采取降温措施,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冬天中暑各有注意事项,儿童体温调节差、老人机能弱、有基础病者易加重病情,需分别留意并正确处理。
一、冬天中暑的症状
冬天中暑相对较为少见,但仍可能出现。一般来说,其症状与夏季中暑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可能因环境温度等因素有所不同。
轻度中暑症状: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这是因为人体在相对高温环境下(即使是冬季室内较温暖环境),体温调节机制受到一定影响,机体代谢紊乱,导致上述一系列不适表现。例如,在冬季长时间处于暖气房内,空气不流通且温度较高时,就可能出现这些轻度不适症状。
中度中暑症状:除了轻度中暑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达到38.5℃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表现。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机体散热和产热失衡进一步加重,循环系统等也受到影响。
重度中暑症状: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严重情况。热痉挛表现为对称性、阵发性的肌肉痉挛,常在大量出汗后发生,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等;热射病则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0℃)、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等,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二、冬天中暑的治疗
脱离高温环境:一旦发现有人疑似冬天中暑,首先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如将患者移至凉爽的室内或户外阴凉处。这是首要的处理措施,因为持续处于相对高温环境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降温措施:
轻度中暑:可让患者休息,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同时让患者适量饮用一些淡盐水,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中、重度中暑:对于中、重度中暑患者,物理降温的同时需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疗环境下,可能会采用更为有效的降温手段,如冰水浸泡等,但具体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
三、不同人群冬天中暑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冬季也可能因室内温度过高而中暑。家长应注意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保持通风。若儿童出现中暑症状,应更加迅速地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儿童身体等,且避免使用过冷的水刺激儿童。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等,因为儿童中暑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冬季在使用暖气等设备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当老年人出现中暑症状时,应谨慎进行降温处理,避免降温过快对老年人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且要及时送医进行专业治疗。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冬天中暑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这类人群在冬季要特别注意室内外温度变化,尽量避免进入温度过高的环境。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就医,在治疗中暑的同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由医生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