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别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等的一般性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是其特殊类型且有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等病理特征,两者病变部位、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有差异,动脉硬化可全身动脉弥漫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好发大、中动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是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关系更密切且不同年龄、家族史等人群患病风险不同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的一般性病理过程。其主要是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包括动脉壁的胶原纤维等成分增多,导致动脉壁弹性减退、硬度增加。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出现动脉硬化的改变,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生理-病理过程,主要与血管壁的老化等因素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理特征是动脉管壁内膜有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多使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影响血液供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血脂异常(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例如,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LDL-C会进入动脉内膜下,被氧化修饰后引起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炎症反应,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二、病变部位及表现差异
动脉硬化: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的动脉,但一般来说,其病变相对较弥漫,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不同部位的动脉会出现相应表现。比如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时,可能会逐渐影响心肌供血,但相对动脉粥样硬化来说,其斑块形成等特征不如动脉粥样硬化典型。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主动脉、肾动脉等。以冠状动脉为例,动脉粥样硬化时冠状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在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如心绞痛等;脑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等。
三、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
动脉硬化:年龄是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等功能逐渐下降,动脉硬化发生率增加;性别方面,在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动脉硬化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高脂高盐饮食等也会促进动脉硬化进展;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动脉硬化进展往往更快。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动脉硬化有部分重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动脉粥样硬化更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尤其是LDL-C升高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吸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肥胖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往往存在血脂异常等情况,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期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会为成年后的动脉粥样硬化埋下隐患;女性在绝经前相对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较小,但绝经后风险增加;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