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会出现哪些症状
中暑分为先兆、轻度、重度,先兆中暑体温开始升高,有乏力、头晕等表现;轻度中暑体温进一步升高,症状加重且有面色潮红等;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肌肉痉挛)、热衰竭(体温轻度升高或正常,有多种症状)、热射病(体温显著升高,有高热无汗等严重症状),儿童、老人、有基础疾病者需特别注意,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暑降温。
一、先兆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开始升高,一般在37.5℃以上。这是因为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开始出现散热功能轻度异常,产热相对多于散热,导致体温有上升趋势。
表现: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口渴,还可能伴有大量出汗的情况。这是由于高温刺激人体的神经调节系统和汗腺,身体试图通过出汗来散热,但已经出现功能的轻微紊乱,所以表现出乏力、头晕等不适。比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人,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没力气,头有点晕,一直想喝水。
二、轻度中暑症状
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到38℃以上。此时身体的散热机制进一步受到影响,体温调节失衡加重。
表现: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有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是因为高温已经对身体的多个系统产生影响,消化系统也受到一定波及,同时皮肤血管扩张以加强散热,导致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例如在高温环境中暴露较久的劳动者,可能不仅头晕、口渴加重,还会觉得恶心,并且皮肤摸起来很热。
三、重度中暑症状
1.热痉挛
体温: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后丢失大量盐分,导致肌肉痉挛。
表现:常发生在四肢肌肉、腹肌等部位,尤其是下肢的腓肠肌最为常见,表现为阵发性的、强直性的肌肉痉挛,疼痛较为剧烈。比如在高温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盐分,就可能出现腿部肌肉抽筋的情况。
2.热衰竭
体温: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是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
表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等症状。这是因为身体血容量不足,导致各个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例如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头晕、脸色发白、血压降低等情况。
3.热射病
体温:显著升高,常超过40℃。这是重度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导致的。
表现:患者会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等症状,可伴有抽搐、昏迷,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功能异常。因为体温过高会对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造成严重的损伤,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在极端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后,出现高热不退、不出汗、昏迷等危急情况。
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发生中暑,且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中暑后恢复相对较慢,出现重度中暑的风险更高。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暑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应格外注意避暑降温。在高温天气下,无论是哪类人群,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