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急救措施
发现有人中暑后,需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平卧;进行物理降温如擦拭大血管部位、用冰袋等,环境降温用风扇但避免直吹;补充水分电解质,意识清者少量多次给含盐清凉饮料;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送医;婴幼儿要注意保暖降温平衡等,老年人防基础病发作,孕妇防影响胎儿要密切关注。
一、迅速转移
1.发现有人中暑后,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地方,如树荫下或空调房内,使其平卧,头部略抬高,以利于呼吸和散热。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格外小心转移过程中的颠簸,避免加重病情。比如婴幼儿中暑时,需轻柔地将其抱至安全阴凉处,保持其身体处于水平或稍抬高头部的舒适姿势。
二、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降低体温。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轻柔,水温不宜过低,一般控制在30℃左右即可。例如,可以用30℃左右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儿童中暑患者的额头和颈部。
也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头部,但要注意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外包裹一层毛巾。对于老年中暑患者,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使用冰袋时更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出现冻伤等问题。
让患者适量饮用一些清凉饮料,如淡盐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中暑患者,更要严格控制饮用量和饮用速度。
2.环境降温:如果有条件,可使用风扇吹风加速汗液蒸发散热,但要注意不能直接对着患者猛吹,以免造成感冒等其他问题。对于婴幼儿中暑,使用风扇时应保持适当距离,风量调至适中。
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若患者意识清楚,可少量多次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儿童,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饮用量,避免过量饮用导致胃肠道不适。比如年龄较小的儿童,每次可饮用10-20毫升,每隔10-15分钟饮用一次。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中暑患者,要选择不含糖或低糖的饮品,避免引起血糖波动。
四、监测病情
1.在采取急救措施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中暑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更要加强监测频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中暑后病情变化快。在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暖和降温的平衡,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体温过低。同时,婴幼儿皮肤薄嫩,在物理降温时要选择柔软的毛巾,动作轻柔。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中暑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发作。在急救时要谨慎操作,避免因降温过快或补液不当加重基础疾病。例如,对于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中暑患者,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3.孕妇:孕妇中暑后,高温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在急救时要尽快将孕妇转移至阴凉处,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要及时送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