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有什么治疗方法
中暑后要先脱离高温环境,采取物理降温、冷水浸泡降温等降温措施,及时补充液体,重度中暑患者需纠正循环衰竭、防治脏器功能损伤,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中暑有各自注意事项,要分别做好相应处理。
一、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将中暑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使其平卧并解开衣领、腰带,以利于呼吸和散热。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避免包裹过严导致散热不畅,应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
二、降温措施
(一)物理降温
1.体表降温: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对于儿童,可使用温水擦浴,避免使用过冷的水刺激引起不适。婴幼儿皮肤娇嫩,擦浴时要注意力度轻柔。
2.环境降温:可将患者转移至空调房间,调节室温至22~26℃左右,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空调出风口吹风。对于不能移动的患者,可使用风扇辅助散热,但要注意不能让风扇直吹患者头部。
(二)冷水浸泡降温(适用于重度中暑患者)
将患者浸泡在15℃~20℃的冷水中,仅露出头部,使体温尽快下降,但需密切监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浸泡。这种方法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防止出现体温过低或其他并发症。
三、补充液体
中暑患者往往会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充液体。可以口服淡盐水、电解质饮料等。对于能口服的患者,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胃肠道不适。婴幼儿补液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如果患者意识不清或不能口服,应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并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四、医疗救治(重度中暑患者)
(一)纠正循环衰竭
对于出现休克等循环衰竭表现的患者,要进行抗休克治疗,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老年患者和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循环衰竭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过度负担。
(二)防治脏器功能损伤
重度中暑可能会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如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等。需要进行相应的监测和保护治疗,如使用保护肾功能的药物、保肝药物等。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儿童患者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药物使用和治疗监测上要更加谨慎。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中暑。在高温天气要避免带儿童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遮阳帽、穿防晒衣等。一旦发生中暑,要及时采取上述降温、补液等措施,由于儿童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异常及时送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中暑后恢复能力较差,且容易合并基础疾病。在高温天气要注意室内通风降温,定时监测体温和身体状况。发生中暑后,降温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补液时要注意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三)孕妇
孕妇中暑后要格外谨慎处理,降温时避免使用过强的物理降温方法刺激子宫引起宫缩等情况。补液时要注意避免电解质紊乱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