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左向右分流致肺血多致肺淤血易感染,婴幼儿等易发生)、心力衰竭(长期分流致肺循环血量增、肺动脉高压终致全心衰,儿童等易发生)、肺动脉高压(肺循环血量多致肺小动脉改变致高压,病程长未治者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异常通道致血流湍流损内膜,细菌易繁殖,儿童等易发生)。
一、肺部感染
1.发生机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时,左心压力高于右心,血液自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血增多使得肺部淤血,肺组织顺应性降低,易发生肺部感染。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大量血流通过缺损处进入右心室,进而进入肺循环,使肺血容量增加,为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2.影响因素
年龄:婴幼儿时期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比年长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娇嫩,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
生活方式:如果患儿居住环境通风不良、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病史:本身患有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肺循环淤血的状态持续存在,会反复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二、心力衰竭
1.发生机制:长期的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量持续增加,左心房、左心室容量负荷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也增加,最终引起全心衰竭。以房间隔缺损为例,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右心房又将血液分流至右心室,右心室需要泵入肺循环的血量增多,长期如此会导致右心衰竭,进而影响左心功能,最终发展为全心衰竭。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时期心脏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婴幼儿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婴幼儿心脏的心肌纤维较细,收缩力相对有限。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病史: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病情较重、未及时治疗的患儿,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明显升高。
三、肺动脉高压
1.发生机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时,肺循环血流量持续增多,肺小动脉长期承受高压,引起肺小动脉痉挛、内膜增厚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如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血液持续分流至肺动脉,使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
2.影响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肺血管的病理改变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儿童期如果未得到有效干预,肺动脉高压可能会进行性发展。
病史: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病程较长且未及时治疗的患儿,更易出现肺动脉高压。
其他:某些诱发因素如感染等可能会促使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加快。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
1.发生机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时,心腔内存在异常血流通道,血流形成湍流,使心内膜受损,细菌等病原体易在受损的心内膜处附着、繁殖,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例如,室间隔缺损处血流高速通过,可损伤心内膜,为细菌侵入提供机会。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时期相对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婴幼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
生活方式:不注意口腔卫生等可能增加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从而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病史:患有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本身存在心内膜受损的基础,更容易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