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炎是泪囊部位因泪道阻塞致泪液和细菌积聚感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强菌引起及婴幼儿与慢性急性发作相关,慢性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等;临床表现不同,诊断靠体格检查、泪道冲洗等;治疗原则急性早期热敷、用抗生素等,脓肿切开排脓,婴幼儿可按摩或探通,慢性先控炎后手术;婴幼儿要保持眼部清洁、正确按摩,中老年女性要控基础病、术后护理。
一、定义
泪囊炎是一种发生在泪囊部位的炎症性疾病,是由于泪道阻塞,导致泪液和细菌积聚在泪囊内引发感染所致。
二、分类及病因
(一)急性泪囊炎
多由毒力强的细菌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诱因是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泪道被炎症产物、脓液等堵塞后,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泪囊急性化脓性炎症。婴幼儿急性泪囊炎可能与鼻泪管发育不全有关,出生时鼻泪管下端的Hasner瓣未开放,使泪液和细菌潴留在泪囊内引起感染。
(二)慢性泪囊炎
主要病因是鼻泪管狭窄或阻塞,泪液排出受阻,泪液在泪囊内长期积聚,刺激泪囊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可能与女性的鼻腔结构、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的沙眼、鼻炎、鼻窦炎等疾病也可引起鼻泪管阻塞,从而继发慢性泪囊炎。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泪囊炎
患眼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泪囊区可触及肿块,有压痛,炎症可扩散至眼睑、鼻根和面颊部,严重时可出现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婴幼儿急性泪囊炎表现为泪囊部皮肤红肿、坚硬,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二)慢性泪囊炎
主要症状为泪溢,即泪液不断流出眼外。按压泪囊区可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反流。由于泪液中含有细菌,长期刺激眼表,可并发结膜炎、角膜炎等。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观察泪囊区有无红肿、压痛等表现,按压泪囊区检查有无分泌物反流。
(二)泪道冲洗
通过冲洗泪道来判断泪道是否阻塞及阻塞部位,若冲洗液反流且伴有脓性分泌物,则提示慢性泪囊炎。
(三)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泪道造影等检查,了解泪道阻塞的具体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泪囊炎
早期可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控制炎症。炎症初期可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若形成脓肿,则需切开排脓。婴幼儿急性泪囊炎可先进行泪囊按摩,部分患儿通过按摩可使鼻泪管下端的Hasner瓣开放,若按摩无效,可在适当年龄进行泪道探通术。
(二)慢性泪囊炎
可先采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控制炎症后行泪道探通术、泪道激光再通术或鼻腔泪囊吻合术等手术治疗,以重建泪道引流通道。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泪道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患泪囊炎时应特别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及时清理眼部分泌物。泪囊按摩是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家长应掌握正确的按摩方法,轻柔按摩泪囊区,促进鼻泪管开放。若出现发热、泪囊区红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引发严重并发症。
(二)中老年女性
中老年女性患慢性泪囊炎相对较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可能导致鼻泪管阻塞的疾病。术后要注意眼部卫生,定期复查,观察泪道通畅情况,预防疾病复发。同时,由于中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术后恢复需要更精心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