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怎么治疗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吸氧)、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再灌注治疗(PCI、CABG)、合并症处理(高血压、糖尿病处理)及康复治疗,各环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实施以改善预后。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与监测:患者需卧床休息1-3天,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卧床休息时需注意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长期卧床产生焦虑等情绪影响康复。
2.吸氧: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5%。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缺氧的耐受不同,老年人可能更易因缺氧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所以需更密切监测血氧情况并及时调整吸氧流量。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立即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途径,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老年人合并胃溃疡病史等,需权衡获益与出血风险。
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氯吡格雷需经肝脏代谢为活性产物发挥作用,替格瑞洛可直接发挥作用。替格瑞洛起效更快,对于发病12小时内的患者可能更具优势,但需注意其可能导致的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2.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选择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比伐卢定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使用方便,出血风险相对普通肝素较低。对于年龄较大且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低分子肝素的剂量,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三、再灌注治疗
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高危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PCI。在发病12小时内具有缺血证据的患者,或虽发病超过12小时但仍有持续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可行PCI。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架等手段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对于女性患者,在PCI操作中需注意血管解剖特点可能与男性不同,操作时要更加精细。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仅在有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等特定复杂情况时考虑,如患者合并左主干病变等,需由心外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CABG。
四、合并症处理
1.高血压处理: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压,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需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影响冠状动脉灌注。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过程要缓慢,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糖尿病处理: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等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左右。要注意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可能略有差异,且需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
五、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等。运动康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先从床上四肢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床边坐立、行走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