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指什么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因肾动脉狭窄致肾脏血流减少,触发RAAS激活等致血压升高,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常见)、纤维肌性发育不良(中青年女性常见)、大动脉炎(年轻女性常见),临床表现有高血压、腹部血管杂音、肾功能损害,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CTA、MRA)和血液检查(血浆肾素活性测定),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因人群而异,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需综合考量,中青年女性要关注疾病复发等,大动脉炎患者要注意疾病活动期及预防诱发因素
一、发病机制
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触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肾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还能促进醛固酮分泌,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水重吸收,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升高血压。
二、常见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老年人,是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在肾动脉管壁内,逐渐使血管腔狭窄。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主要是肾动脉中膜的肌纤维和弹性纤维发育异常,导致肾动脉狭窄。
3.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累及肾动脉时可引起狭窄。
三、临床表现
1.高血压: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严重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血压常较高,舒张压升高较明显。
2.腹部血管杂音:部分患者可在腹部听到收缩期或双期血管杂音,这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处血流加速产生的。
3.肾功能损害:长期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脏缺血,引起肾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肾动脉狭窄,能检测肾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等指标。例如,肾动脉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收缩期峰值流速≥180cm/s时高度提示肾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准确判断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含碘对比剂,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较为安全,也可很好地显示肾动脉情况。
2.血液检查:血浆肾素活性测定,肾动脉狭窄患者患侧肾素分泌增加,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若两侧肾静脉肾素活性比值≥1.5则有诊断意义。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时,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心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储备较差,肾动脉狭窄可能较快导致肾功能恶化。
2.中青年女性:若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在治疗上除了针对高血压本身,还需关注疾病的复发等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
3.有大动脉炎病史的人群:既往有大动脉炎的患者出现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时,要注意大动脉炎是否处于活动期。如果处于活动期,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抗炎等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可能诱发大动脉炎活动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