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暑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和机体自身因素相关。环境因素包括高温高湿环境使人体散热受影响、日照直接照射致身体迅速升温;机体自身因素有体质虚弱者代谢和调节功能差易中暑、水分和电解质缺失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易中暑、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者难以有效调节体温易中暑
一、环境因素
1.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一般指环境温度超过35℃)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会受到显著影响。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闷热天气里,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因为高湿度环境阻碍了汗液的蒸发,使得热量难以散发出去,从而容易引发中暑。这种环境下,无论是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建筑工人,还是在没有良好通风设施室内活动的人群,都面临中暑风险。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易受影响;老年人则因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较易发生中暑。
2.日照直接照射: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日光下,人体会持续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比如在夏日正午,阳光直射的地面温度很高,若人们在无遮挡的情况下长时间停留,像进行户外长时间劳作、军训等活动时,头部、颈部等部位直接接受日光照射,会使身体迅速升温,超过人体能承受的体温范围,进而引发中暑。从事户外作业的人群,如农民在田间劳作、环卫工人在街道清扫等,受日照直接照射引发中暑的风险较高;儿童若在户外活动时未做好防晒措施,也容易因日照直接照射导致体温快速升高而中暑;老年人皮肤薄、汗腺功能减退,在日照下更易中暑。
二、机体自身因素
1.体质虚弱: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如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肺疾病等)的患者,身体的代谢功能和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体温调节相关的神经功能;心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受限,身体的氧供和散热调节能力下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更容易出现体温失衡,引发中暑。对于这类人群,本身身体机能就相对较弱,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所以中暑风险更高。
2.水分和电解质缺失:当人体大量出汗而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比如,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大量出汗会使钠、钾等电解质随汗液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干扰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从而增加中暑的发生几率。运动员在长时间训练或比赛中、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如炼钢工人)等,若不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很容易出现水分和电解质缺失进而引发中暑;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出汗较多,若未能及时补充,也易因水分和电解质缺失导致中暑;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退,可能不会主动及时补充水分,也较易发生因水分和电解质缺失引起的中暑。
3.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某些疾病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问题。例如,先天性汗腺发育不全的患者,汗腺无法正常分泌汗液来散热;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传导,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异常。这类人群自身的体温调节机制存在缺陷,在面对环境温度变化时,难以有效调节体温,更容易发生中暑。对于先天性汗腺发育不全的患者,从出生起就面临体温调节的困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则因疾病本身的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在高温环境下需要特别注意防护以避免中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