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中暑的原因有哪些
中暑的发生受环境、个体和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影响,高温高湿环境、长时间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易致中暑;儿童、老年人等个体因素使部分人群更易中暑,患基础疾病、肥胖者及用药人群也易受影响;缺水、缺乏休息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中暑风险
一、环境因素
1.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一般指气温≥32℃)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60%)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会受到明显影响。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没有空调且通风不良的环境里,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热量容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中暑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人体主要依靠汗液蒸发来散失热量,而高湿度会阻碍汗液的蒸发,使得热量无法有效散发。
2.长时间太阳辐射:在阳光强烈的户外环境中,人体持续受到太阳辐射,尤其是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晒和避暑措施时,头部等部位会直接吸收大量的太阳热能。比如在夏季进行户外高强度劳作,如建筑工人在没有遮阳设施的工地上工作,皮肤和头部不断吸收太阳辐射热,若不能及时散热,就极易引发中暑。
二、个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比如婴幼儿在高温环境下,自身散热和产热的调节机制不够成熟,当处于炎热环境中时,更容易出现体温快速升高的情况,从而增加中暑风险。而且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不适,需要家长密切关注。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皮肤汗腺萎缩,出汗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这使得他们在高温环境下散热困难。例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调节功能变差,更容易因体温过高而引发中暑。
2.健康状况因素
患有基础疾病者: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身体的生理功能相对较弱。以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为例,心肺功能不佳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在高温环境下,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循环来散热,但心肺功能受限会导致散热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中暑。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呼吸功能本身就受限,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易出现呼吸困难和体温调节紊乱的情况。
肥胖人群:肥胖者体内脂肪较多,而脂肪的隔热作用会影响人体散热。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肥胖人群比正常体重人群更易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例如肥胖者在夏季进行日常活动时,身体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从而增加了中暑的发生几率。
3.用药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或出汗功能。例如服用某些抗组胺药、利尿剂等药物的人群,可能会出现出汗减少或体温调节异常的情况,在高温环境下就更容易发生中暑。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缺水:长时间不补充水分会导致人体脱水,使得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比如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随着汗液的大量流失,体内水分不足,就会增加中暑的发生风险。正常人体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生理功能,当水分摄入不足时,身体的散热机制就会受到影响。
2.缺乏休息: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会使人体的免疫力和身体机能下降,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例如连续熬夜后又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体温调节能力降低,更容易发生中暑。因为充足的休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体温调节等,而过度劳累和睡眠不足会破坏这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