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怎么判断佝偻病
佝偻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使生长骨骼生长板软骨不能正常矿化而造成骨骼病变的营养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判断方法包括症状观察,如早期有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活动期有颅骨、胸廓、下肢等骨骼畸形,恢复期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后遗症期有残留骨骼畸形;体征检查涵盖体格、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特殊情况需考虑年龄因素、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双胞胎或多胞胎。温馨提示家长注意婴儿护理和营养补充,保证户外活动,高危婴儿在医生指导下补维生素D,怀疑患病及时就医。
一、佝偻病概述
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导致正在生长的骨骼生长板软骨不能正常矿化,造成骨骼病变的一种营养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
二、判断方法
1.症状观察
早期: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枕秃等。由于汗液刺激,婴儿经常摇头擦枕,致使枕部头发脱落。这些症状虽缺乏特异性,但可作为初步判断的线索。
活动期: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可呈方颅。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患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样下肢畸形。
恢复期:以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
2.体征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方法,检查婴儿的骨骼发育情况,如检查颅骨、胸廓、四肢等部位,判断是否存在上述活动期的骨骼畸形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清25(OH)D水平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指标。当血清25(OH)D<50nmol/L(20μg/L)时为维生素D缺乏;同时,还可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佝偻病活动期血钙可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影像学检查:手腕部X线片可发现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严重时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三、特殊情况考虑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婴儿佝偻病的表现有所不同。如小婴儿多以神经兴奋性症状和颅骨改变为主,而较大婴儿和幼儿则以骨骼畸形更为明显。在判断时需结合年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2.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这类婴儿由于在母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相对不足,且生长发育迅速,更易发生佝偻病。需更加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
3.双胞胎或多胞胎:多个胎儿共享母体营养,可能导致维生素D储备不足,出生后发生佝偻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应加强监测。
四、温馨提示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婴儿的护理和营养补充,保证婴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适当晒太阳可促进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自身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胞胎或多胞胎等高危婴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补充维生素D。若怀疑婴儿患有佝偻病,应及时带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避免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