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的症状
中暑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有口渴、大量出汗等症状;中度体温进一步升高、有循环系统症状;重度包括热痉挛(大量出汗后骨骼肌痉挛、神志清、体温多正常)、热衰竭(头晕等、面色苍白等、体温稍高或正常)、热射病(最严重,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有相应症状及不同人群影响)
一、轻度中暑症状
轻度中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口渴、大量出汗、头晕、耳鸣、胸闷、乏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轻度升高,一般在38℃左右等症状。这是因为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汗腺大量分泌汗液来散热,水分和盐分丢失,导致出现口渴、乏力等表现,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影响从而体温轻度上升。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在轻度中暑时可能比成人更易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老年人轻度中暑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因为其对热的感知和反应能力相对较弱。
二、中度中暑症状
1.体温进一步升高:体温可升高到38.5~40℃,皮肤干燥、灼热,面色潮红或苍白,呼吸加快、脉搏细数。这是由于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体温调节机制失调,导致体温持续上升,同时外周循环发生变化,出现脉搏细数等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且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中度中暑。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中度中暑时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儿童在中度中暑时,由于其身体代谢活跃,体温上升可能更快,且可能出现惊厥等情况。
2.循环系统症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这是因为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引起血压下降,心脏为了维持血液循环加快心率。在儿童群体中,中度中暑导致循环系统症状时,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可能会更快出现严重的循环衰竭表现;女性在高温环境下如果处于生理期,中度中暑时可能会对月经周期等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循环系统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三、重度中暑症状
1.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四肢肌肉、腹肌等,常呈对称性,患者神志清楚,体温多正常。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内钠、钾等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痉挛。对于运动员等长时间大量出汗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热痉挛;儿童在热痉挛时,由于其对电解质失衡的耐受性较差,可能痉挛表现更频繁或更严重。
2.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体温稍高或正常。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脑部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症状。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热衰竭时更易出现血压急剧波动等情况;肥胖人群在热衰竭时,由于身体散热相对困难,更容易发生外周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
3.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体力活动强度大时发生,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出现谵妄、惊厥、昏迷,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体温也可显著升高,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相对较轻,但同样可出现肝、肾、心等多器官损伤。儿童发生热射病时,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更不稳定,体温上升速度更快,且多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孕妇在热射病时,不仅自身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为高温会影响胎盘血液循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