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怎么治疗好
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环境休息、饮食)、抗感染治疗(细菌性、病毒性肺炎不同处理)、对症治疗(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处理),特殊人群(新生儿、早产儿)有注意事项,还包括预防(加强营养、接种疫苗、注意卫生等)与康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定期复诊、康复训练等)来促进患儿恢复。
一、一般治疗
(一)环境与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维持在20℃左右,湿度以60%为宜。让患儿多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减少机体耗氧量,利于病情恢复。对于婴幼儿,要精心护理,保证其充足的睡眠。
(二)饮食
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及疾病恢复的需求。若患儿存在吞咽困难等情况,可适当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喂养,防止呛咳导致肺炎加重。
二、抗感染治疗
(一)细菌性肺炎
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等。不同年龄段小儿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差异,新生儿及婴幼儿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谨慎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二)病毒性肺炎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对于一些重症病毒性肺炎,可根据病毒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等,但使用时要考虑患儿年龄因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对症治疗
(一)发热
若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温水擦浴时要注意控制水温在32~34℃,擦拭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若体温超过38.5℃,可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选用合适的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和药物。
(二)咳嗽、咳痰
可选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嗽剧烈影响休息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止咳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抑制患儿的排痰功能。
(三)呼吸困难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等方式改善患儿呼吸状况。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等辅助呼吸设备,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血氧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肺炎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在治疗过程中,用药要格外谨慎,严格按照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选择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呛奶等情况发生。
(二)早产儿
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肺炎发生后更易出现病情恶化。治疗时要更加精细,密切监测其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注意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抗感染治疗要根据其胎龄、日龄等调整药物方案,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病情恢复。
五、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加强婴幼儿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按时接种肺炎疫苗等相关疫苗,减少肺炎的发生风险。注意室内卫生,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
(二)康复
肺炎恢复期要注意让患儿逐渐增加活动量,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定期进行复诊,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肺部恢复情况,对于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患儿,要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如呼吸功能训练等,帮助患儿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身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