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中暑的症状
冷中暑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的病症,有局部冷损伤和全身性冷中暑相关症状,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散热快、体温调节差,老年人感觉迟钝、调节功能减退且常伴基础病,有基础疾病人群病情易加重复杂化,需注意保暖及及时就医等。
一、冷中暑的定义
冷中暑是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多发生在长时间处于寒冷且潮湿环境等情况时。
二、冷中暑的常见症状
1.局部冷损伤相关症状
冻疮:好发于肢体末梢或暴露部位,如手指、脚趾、耳廓、鼻尖等。初期皮肤可出现红肿、瘙痒,若病情进展,可出现水疱、溃疡等。其发生与寒冷、潮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等因素有关,儿童由于皮肤薄嫩、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更易患冻疮,且复温后瘙痒感可能更为明显;老年人因皮肤感觉迟钝,可能在出现较严重损伤时才被察觉。
局部冻伤: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四度。一度冻伤仅伤及表皮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瘙痒;二度冻伤伤及真皮层,局部出现水疱,疼痛较剧烈;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达到皮下组织,创面由苍白逐渐变为蓝黑色,疼痛感觉逐渐消失;四度冻伤累及肌肉、骨骼等,创面愈合后常留有瘢痕或发生坏死、截肢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对冻伤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的冻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更需注意预防;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等原因,冻伤后恢复相对困难,且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2.全身性冷中暑相关症状
低体温表现:核心体温低于35℃,患者可出现畏寒、寒战,随着体温进一步降低,可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言语不清、心跳呼吸减慢等症状。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寒冷更为敏感,低体温时可能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冷,哭声弱、活动减少等;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低体温时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
循环系统症状: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负担加重,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冷中暑时更易诱发心肌缺血等情况。
呼吸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呼吸浅快,严重时呼吸抑制。寒冷刺激可导致气道痉挛等,影响呼吸功能,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冷中暑时病情可能加重。
三、特殊人群冷中暑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体温调节能力差,在冷环境中更容易发生冷中暑。要注意给儿童穿戴合适的保暖衣物,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一旦出现冷中暑相关症状,因其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采取保暖复温等措施,并尽快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感觉迟钝,血管弹性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寒冷的耐受性差,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冷环境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注意保暖,避免单独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当出现冷中暑症状时,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等。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冷环境中发生冷中暑时,病情更容易加重或复杂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循环系统的变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关注呼吸功能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则要注意低温对血糖等代谢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这类人群更应加强保暖,避免冷中暑的发生,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基础疾病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