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其他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药物治疗有阻断多巴胺受体的氟哌啶醇等、调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可乐定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虽各有疗效但可能有副作用。心理治疗含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等行为疗法及改善认知的认知行为疗法。其他治疗有经颅磁刺激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但疗效待更多验证。特殊人群方面,年龄小患儿优先非药物治疗,有其他病史患儿选疗法要谨慎,家长要理解支持孩子并配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控制抽动症状。研究表明,它们对于中重度抽动症患儿有较好疗效,但可能会有嗜睡、乏力、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2.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是常用的此类药物,它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改善抽动症状。其副作用相对较少,常见的有口干、头晕、嗜睡等。
3.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它对多巴胺D2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在控制抽动症状的同时,副作用相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可能更少,但仍需密切关注药物反应。
二、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
习惯逆转训练:帮助患儿识别抽动前的感觉(预警冲动),通过训练让他们用更可接受的行为替代抽动行为,从而减少抽动发作。例如,当孩子感觉喉咙有抽动冲动时,教他们进行吞咽动作。研究显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部分患儿抽动频率可明显下降。
暴露与反应预防:让患儿面对可能引发抽动的情境,同时阻止抽动行为,以降低抽动冲动的强度。如对于因紧张而频繁眨眼的孩子,模拟紧张场景,在孩子努力控制不眨眼的过程中,减轻抽动冲动。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及其家长识别和改变与抽动相关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例如,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抽动症状,减少因抽动产生的自卑、焦虑情绪。通过调整认知,改善心理状态,进而可能对抽动症状产生积极影响。
三、其他治疗
1.经颅磁刺激:通过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调节神经功能。一些研究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能对抽动症患儿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确切疗效还需更多大样本研究验证。
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训练,让患儿学会调节自身脑电活动,以达到控制抽动的目的。有研究表明,该治疗对部分患儿的抽动症状有改善作用,但个体差异较大。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较小患儿:低龄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对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行为疗法。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因为低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格外留意孩子的行为变化、情绪状态等,及时发现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并告知医生。
2.有其他病史患儿:如果患儿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癫痫等,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格外谨慎。例如,可乐定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儿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治疗前,家长务必向医生详细告知患儿的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3.家长: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抽动症状,避免过度批评指责,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因为孩子在面对自身抽动症状时,可能已经承受一定心理压力,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都至关重要。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按要求带孩子复诊,以便医生根据治疗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