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怎么引起的
中暑的发生受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包括高温高湿使汗液蒸发受阻、日照直接照射致体表温度升高;个体因素有身体状况方面基础疾病影响及体质差异,活动状态与水分摄入方面剧烈运动致电解质失衡、水分摄入不足致脱水影响散热等,这些都会增加中暑风险。
一、环境因素
(一)高温高湿环境
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来散热,当处于高温(一般指环境温度超过35℃)且高湿(相对湿度大于60%)环境时,汗液蒸发会受到阻碍,导致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从而容易引发中暑。例如,在持续高温且空气湿度大的夏日,长时间在户外劳作或活动的人群,因汗液不能正常蒸发散热,中暑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高湿环境下,空气中的水汽已接近饱和,汗液难以从皮肤表面蒸发,人体散热途径受阻,热量积聚,体温调节系统失衡。
(二)日照直接照射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人体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晒措施,如未涂抹防晒霜、未佩戴遮阳帽等,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照射,会使体表温度迅速升高,超过人体体温调节的正常范围,进而引发中暑。比如在夏季正午时分,长时间在无遮蔽的户外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皮肤直接受到强烈阳光照射,体温快速上升,容易出现中暑症状。这是由于太阳辐射的热能直接传递给人体,而人体自身的散热机制在这种高强度的热量输入下难以及时应对。
二、个体因素
(一)身体状况
1.基础疾病影响: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心血管功能可能受限,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功能异常,也可能干扰体温调节;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隔热作用强,散热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在相同环境下更容易发生中暑。例如,一位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血液循环,但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其心脏功能无法完全适应高温下的代谢需求,散热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增加了中暑的风险。
2.体质差异:不同体质的人对热环境的耐受能力不同。一般来说,体质较弱、体能较差的人,其身体的散热能力和对热应激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中暑情况。比如儿童和老年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逐渐衰退,他们都比青壮年更易受高温影响而发生中暑。儿童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不能很好地通过出汗等方式调节体温;老年人则因身体机能衰退,对热的感知和调节能力下降,在相同温度环境下,中暑的可能性更高。
(二)活动状态与水分摄入
1.剧烈运动:进行剧烈运动时,人体产热增加,若此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影响体温调节功能,从而引发中暑。例如,长时间进行高强度户外运动的人,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而不补充盐分,会使体内钠等电解质浓度降低,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增加中暑的发生几率。因为剧烈运动时汗液大量丢失,汗液中不仅含有水分,还含有钠、钾等电解质,过度出汗而未及时补充会打破体内电解质平衡,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和体温调节机制。
2.水分摄入不足: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人体会处于脱水状态,血液循环量减少,散热功能下降,容易引发中暑。比如在炎热天气中长时间未饮水的人,身体缺水会导致血液浓缩,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散热,增加中暑风险。因为水分是人体散热的重要介质之一,缺水会使汗液分泌减少,无法有效带走热量,体温调节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