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中暑是什么引起的
中暑受生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包括老年人、儿童、肥胖者的体温调节及基础疾病影响;环境因素有高温高湿及长时间暴露高温环境;生活方式因素涉及水分摄入不足和缺乏防暑知识防护;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户外工作者等需针对性采取防暑措施降低中暑风险
一、生理因素相关
1.体温调节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需要将核心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约36.5-37.2℃)。对于一些人群,如老年人,其体温调节功能可能出现退化,使得身体在面对高温环境时,难以有效地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来维持体温平衡,从而更容易中暑。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人,在相同的高温环境下,儿童的体温更容易快速升高,增加中暑风险。另外,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较厚,会影响热量的散发,也较常人更易中暑。
2.基础疾病影响:某些基础疾病会干扰身体的正常散热或代谢功能。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高温环境下血管扩张,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散热;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干扰出汗等体温调节机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高,本身产热就较多,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中暑情况。
二、环境因素相关
1.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如气温持续高于32℃)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时,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因为高湿度环境下,汗液不易蒸发,无法及时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得热量在体内积聚,容易引发中暑。例如在夏季的一些闷热桑拿天,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会显著增加人们中暑的可能性。
2.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如果长时间在户外进行高强度劳动、运动或者只是单纯在太阳下长时间停留,身体持续接受热量输入,而散热相对不足,就会逐步积累热量导致中暑。比如建筑工人在炎炎烈日下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由于没有足够的休息和散热时间,中暑风险极高。
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
1.水分摄入不足:日常饮水过少会导致身体缺水,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例如,一些人在高温天气下仍然保持较少的饮水量,不能及时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就容易引发中暑。特别是那些从事大量体力活动却没有及时补水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2.缺乏防暑知识和防护措施:不了解防暑的基本方法,如不知道在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外出、不懂得正确使用遮阳设施(如遮阳帽、遮阳伞)、不了解及时补充电解质等,都会增加中暑的风险。比如有些人在高温天气下仍不采取任何防晒和降温措施,直接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就很容易中暑。
四、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体温调节功能减退,且常伴有基础疾病,在高温环境下更易中暑。建议老年人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若必须外出要做好充分的防晒和降温措施,如佩戴宽边帽、穿着透气轻薄衣物,并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等,但需谨慎使用,遵循医生建议),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2.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要时刻关注其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为儿童补充水分,可适当让儿童在阴凉处休息,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穿着舒适透气的衣物,减少中暑发生的可能。
3.户外工作者等:像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工作过程中定时到阴凉处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饮料,配备必要的防暑设备,如遮阳棚等,以降低中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