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中暑
中暑发生与体温调节机制失常、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体温调节机制失常因高温环境或自身产热增加致汗液不能正常蒸发、热量无法散发;个体因素中儿童、老年人、特殊生理时期女性、缺乏运动、脱水、有病史者更易中暑;环境因素里高温、通风不良环境易引发中暑。
一、体温调节机制失常是中暑发生的关键原因
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维持体温稳定,正常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左右。当处于高温环境时,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来散热,汗液蒸发能带走大量热量。但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如气温超过35℃)、湿度较大,或者人体自身产热增加(如高强度体力活动),汗腺分泌汗液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汗液不能正常蒸发,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从而导致体温调节机制失衡,这是中暑发生的最基本生理机制。例如,在持续高温的户外工作环境中,工人长时间暴露,身体散热不及产热,就极易引发中暑。
二、个体因素对中暑发生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弱。婴幼儿的汗腺功能还不健全,在相同环境下,相比成年人更易出现散热障碍。比如在炎热夏季,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间稍长,就可能因为体温调节不良而发生中暑。而且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产热相对较多,在高温环境下更难以维持体温平衡。
2.老年人:老年人的汗腺萎缩,出汗功能减退,皮肤血管弹性下降,散热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这会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在高温天气外出,其身体的散热和血液循环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中暑。
(二)性别因素
一般情况下,性别对中暑发生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特殊生活方式下可能有差异。例如,男性通常从事体力劳动的概率相对较高,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时,产热增加,若散热不及时就更易中暑。而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增加中暑风险,如孕期女性基础代谢率升高,在高温环境中更易出现体温异常。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适应能力较差,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身体的产热和散热调节能力不能迅速适应,容易发生中暑。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员,突然进行高强度户外运动,就可能因身体不适应而中暑。
2.脱水状态:如果人体处于脱水状态,体内的水分不足,会影响汗液的分泌,进而影响散热。比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却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增加中暑的发生几率。
(四)病史因素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基础代谢率高,产热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液循环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散热能力下降。这些患者在高温环境下,身体的体温调节和散热功能受到疾病的叠加影响,发生中暑的风险比健康人更高。
三、环境因素对中暑发生的作用
(一)高温环境
当环境温度持续处于32℃以上,且湿度较高时,人体散热困难。例如在热带地区的夏季,气温常常高达35℃以上,同时空气湿度大,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会极大增加中暑的发生风险。
(二)通风不良环境
在一些密闭、通风不畅的环境中,如没有空调的闷热房间、拥挤的车间等,空气不流通,人体散发的热量难以散去,也容易导致体温升高,引发中暑。比如在夏季没有良好通风的工厂车间里工作的工人,由于环境通风差,中暑的可能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