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是什么病
水中毒是人体水盐代谢紊乱疾病,发病机制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异常致水分潴留,常见病因有肾功能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摄入水分过多,临床表现分急性(起病急骤,有神经系统症状)和慢性(症状隐匿,有相应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停止水分摄入、促进排出、纠正电解质紊乱,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需注意水分摄入相关事项
一、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水的平衡。当摄入大量水分时,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ADH)系统会发挥作用来调节水的排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肾功能不全,肾脏排水能力下降;或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会使水分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水分在体内积聚。
二、常见病因
1.肾功能障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肾脏的滤过功能严重下降,水分排出减少。例如,一些患有严重慢性肾炎且病情进展到肾功能衰竭阶段的患者,就容易出现水中毒情况。
2.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3.摄入水分过多: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者静脉输入过多低渗液体等。比如,一些人在运动后过度饮水,没有遵循适量补水的原则,就可能引发水中毒。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水中毒:起病急骤,脑细胞水肿是主要表现,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躁动、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导致呼吸、心跳骤停。例如,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后很快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随后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慢性水中毒:症状相对隐匿,可能有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嗜睡等表现,体重增加较明显。比如一些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水分摄入控制不佳,逐渐出现身体倦怠、体重缓慢上升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近期液体摄入情况等。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降低等。
尿液检查:在肾功能正常时,急性水中毒患者尿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可增多;慢性水中毒患者尿液渗透压也会降低,但尿量可能无明显增多。
3.影像学检查: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等)可协助判断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情况。
五、治疗原则
1.立即停止水分摄入:对于因短时间大量饮水导致的水中毒,首先要停止继续摄入水分。
2.促进水分排出: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增加尿量,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清钠情况,适当补充高渗盐水,纠正低钠血症和低渗状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水分的调节能力较弱。比如婴幼儿如果喂养不当,一次性摄入过多水分,就容易发生水中毒。家长应注意合理喂养,按照婴儿的需求适量喂奶和喂水,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中毒。
2.老年人:老年人的肾功能有所减退,抗利尿激素调节功能也可能下降。因此老年人要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尤其是在患有某些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时,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水分摄入建议,避免自行大量饮水。
3.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本身就存在水盐代谢紊乱的风险,更要密切关注水分摄入情况,遵循医生制定的水分摄入计划,防止水中毒的发生。如果需要输液治疗,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