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闭式引流手术步骤
气胸闭式引流手术包括术前准备(需评估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准备相关物品)、操作步骤(选体位、消毒、麻醉、穿刺置管、固定连接)、术后护理要点(观察引流、维护装置、指导活动康复)及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出血、感染、皮下气肿等并相应处理),需严格按步骤操作,充分考虑患者个体情况以保障手术安全有效。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肺部基础疾病、既往胸部手术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儿童胸廓尚未发育完全,操作时需更加轻柔。例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患者,气胸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更充分评估肺功能等情况。
进行体格检查,明确气胸的体征,如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等。同时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
2.物品准备
准备闭式引流装置,包括胸腔引流管、引流瓶等。确保引流装置的各部件连接紧密,无泄漏。
准备局部麻醉药物等相关物品。
二、操作步骤
1.体位选择
一般取半卧位,使患者舒适且有利于引流。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配合程度适当调整体位,但需保证操作区域暴露良好。
2.局部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一般直径不小于15cm,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消毒,至少消毒3遍。
3.局部麻醉
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从皮肤至壁层胸膜,逐层浸润,确保麻醉充分。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麻醉药物的用量,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避免过量。
4.穿刺置管
用止血钳将引流管前端夹住,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一般选在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以穿刺针进行穿刺,进入胸腔后有突破感,此时回抽可见气体,证明进入胸腔。然后通过穿刺针将引流管送入胸腔内,深度一般为2-5cm左右。
5.固定与连接
将引流管妥善固定在皮肤上,防止移位。连接引流瓶,使引流管进入引流瓶内的深度合适,一般为2-3cm,保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瓶内是否有气泡溢出等情况,判断是否引流顺畅。
三、术后护理要点
1.引流观察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正常情况下,引流初期可能会有较多气体排出,随着病情好转,气体排出量逐渐减少。如果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出现异常颜色等情况,需及时报告医生。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频繁地观察引流情况,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引流装置维护
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防止引流瓶倒置等情况发生。定期更换引流瓶等相关装置,但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患者活动与康复
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咳嗽等增加胸腔内压力的动作。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活动的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在术后活动时要有人陪伴,防止意外发生,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等锻炼,促进肺复张。
四、并发症及处理
1.常见并发症
出血:可能出现胸腔内出血等情况。如果发现引流液中血液较多,要及时评估患者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
感染:有发生胸腔感染的风险。要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等情况,若出现发热等感染迹象,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等处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监测。
皮下气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下气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但要密切观察气肿的变化情况。
气胸闭式引流手术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同时在术前、术后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年龄、病史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