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现象及处理中暑的方法
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等功能障碍引起的急性疾病,分先兆、轻症、重症,处理分先兆轻症和重症,不同人群中暑有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老人、孕妇、肥胖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应降温、补水等及就医等情况
一、中暑现象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0℃)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二、处理中暑的方法
(一)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处理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休息,解开衣物,使其平卧。
降温措施:可通过湿毛巾擦拭身体、风扇吹风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同时让患者饮用适量的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二)重症中暑的处理
热痉挛:让患者平卧休息,口服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疼痛持续不缓解,可缓慢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热衰竭:使患者平卧,头略低,及时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一般患者经补液治疗后可迅速好转。
热射病:这是医疗急症,需立即进行紧急抢救。首先要快速降温,可采用体外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毛巾包裹患者并不断扇风,将患者浸泡在4℃水中降温)和体内降温(如放置胃管灌注凉水、膀胱灌洗等);同时要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
三、不同人群中暑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应避免让儿童在正午高温时段外出活动,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外出时携带遮阳帽、遮阳伞等。一旦儿童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进行适当的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因为儿童中暑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老年人中暑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过强的降温措施,如快速大量降温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要缓慢进行降温处理,同时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老年人平时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适当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活动。
孕妇:孕妇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因为孕妇基础代谢率较高,且腹部有胎儿,体温调节负担加重。孕妇中暑后要特别注意降温时避免腹部直接接触过冷的物体,以免引起宫缩等情况。应选择温和的降温方式,如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并及时补充水分,情况严重时需尽快就医。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不利于散热,更容易发生中暑。肥胖者中暑后,在降温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肥胖导致皮肤褶皱处不易散热等问题。同时要缓慢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胃肠道不适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