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不稳定型心绞痛需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包炎鉴别。与急性心肌梗死相比,胸痛程度、持续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电图变化不同;与主动脉夹层相比,症状表现、心电图及影像学特征有别;与肺栓塞相比,症状特点、D-二聚体及影像学表现不同;与心包炎相比,症状表现、心电图及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
一、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
1.症状特点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程度一般较急性心肌梗死轻,持续时间多小于30分钟,而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常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多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从年龄、性别等因素看,各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但急性心肌梗死在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群中更常见,男性相对更易患病。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冠心病风险高,若此类人群出现长时间剧烈胸痛需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方面,有冠心病病史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会显著升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时肌钙蛋白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2.心电图变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暂时性压低或T波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如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且随着病情发展ST-T改变会有动态演变。
二、与主动脉夹层鉴别
1.症状表现
主动脉夹层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疼痛程度往往极为严重,可放射至背部、腹部等部位,疼痛持续不缓解。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从年龄因素看,主动脉夹层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者,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血压未良好控制是重要危险因素,病史方面有高血压、马方综合征等病史者易发生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患者心电图多无特异性心肌缺血改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相应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主动脉夹层通过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主动脉内膜撕裂、真假腔等改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此类影像学特征。
三、与肺栓塞鉴别
1.症状特点
肺栓塞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胸痛多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但呼吸困难更为突出。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呼吸困难相对不突出。年龄上,肺栓塞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有长期卧床、手术史、骨折、恶性肿瘤等病史者更易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长期制动等是危险因素,病史方面有上述相关病史者需警惕肺栓塞。
肺栓塞时D-二聚体常升高,但D-二聚体升高无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不稳定型心绞痛D-二聚体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肺栓塞的影像学检查如肺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可发现肺动脉内的栓塞情况,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无肺动脉相关的影像学异常。
四、与心包炎鉴别
1.症状表现
心包炎常表现为胸痛,疼痛可与呼吸、体位有关,可伴有发热、心包摩擦音等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与呼吸、体位关系不明显。年龄、性别方面无特定的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一般无特定指向,病史中心包炎患者多有感染等相关病史。
心包炎的心电图表现为除aVR和V1导联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随后ST段回到基线,T波低平或倒置,无不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的ST-T动态演变。
心包炎通过心脏超声可发现心包积液等改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无心包积液等心包炎的影像学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