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是什么病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是发病超3个月的前壁心肌梗死,发病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基础,心肌缺血坏死逐渐形成陈旧病变,临床表现有非特异症状及体征,可通过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超声心动图诊断,治疗原则是改善心肌缺血等,预防需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病及高危人群加强预防等
一、定义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发病时间超过3个月的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是根据心电图导联定位来确定的,心电图上V3、V4、V5导联对应的区域为前壁心肌。
二、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病变基础: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前壁心肌血流中断。年龄因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逐渐受损,脂质等易沉积形成斑块;男性相对女性在相同年龄阶段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关。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体内代谢紊乱等因素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和发展,使前壁心肌梗死发生及转为陈旧性的风险升高。
2.心肌缺血坏死过程: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前壁心肌在几十分钟内即可发生缺血性损伤,若缺血持续1-2小时以上则可发生心肌坏死,随着时间推移,坏死心肌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形成陈旧性病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仅在体检等情况时发现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些患者可能会有胸闷、胸痛的既往病史,胸痛特点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似,但程度可能相对较轻,持续时间等也有不同;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如活动后气短、乏力,严重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下降,前壁心肌受损影响心脏整体功能,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年龄较大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症状有时也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
2.体征表现:听诊可能发现心音减弱,若有心力衰竭可能闻及肺部湿性啰音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上有特征性改变,如病理性Q波形成,ST-T改变等,病理性Q波是心肌坏死的重要标志,在V3、V4、V5导联等前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等改变可辅助诊断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2.心肌坏死标志物:虽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会升高,但陈旧性心肌梗死时这些标志物一般在正常范围,不过结合心电图等综合判断。
3.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前壁心肌的运动情况,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前壁心肌可能出现运动减弱、消失甚至矛盾运动等,有助于评估心肌受损情况及心功能状态。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等。
2.预防措施: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病情,定期体检,监测心电图等相关指标,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年龄较大人群、有冠心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加强预防意识,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特殊人群如孕妇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相关预防及治疗措施,因为一些药物等可能对胎儿等有影响,要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