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胃食管反流是怎么回事
婴儿胃食管反流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咽部的现象,发病与LES功能不完善等有关,表现有呕吐、反流相关症状及并发症,诊断可用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治疗有体位、饮食调整、药物及外科治疗,需关注婴儿生长发育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婴儿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咽部的一种现象。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有关,LES是食管末端的环形肌束,正常情况下收缩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而婴儿的LES发育不完善,张力较低,容易出现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此外,婴儿的食管较短、蠕动功能较差等因素也参与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呕吐:是最常见的表现,多为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严重时可呈喷射状。部分婴儿在生后数周内即可出现呕吐,随着月龄增长可能会有变化。
2.反流相关症状:可出现喂养困难,婴儿在吃奶时可能烦躁不安、拒奶;部分婴儿会有哭闹、不安等表现,尤其是在进食后。年长一些的婴儿可能会诉说烧心等不适,但婴儿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更多通过行为改变来体现。
3.并发症表现:长期反复胃食管反流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营养不良,由于反流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婴儿可能出现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等情况;还可能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但相对较少见;严重时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出现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
三、诊断方法
1.食管24小时pH监测: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1/3处,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可明确是否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的重要金标准之一。该检查可反映反流的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与进食、体位的关系等。
2.食管动力检查: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功能等,有助于了解食管动力情况,对于判断胃食管反流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3.上消化道造影:通过口服钡剂,观察食管、胃的形态及蠕动情况,可发现有无食管裂孔疝等解剖结构异常,以及反流情况,但相对食管24小时pH监测,其敏感性稍低。
四、治疗与干预
1.体位治疗:对于婴儿胃食管反流,体位治疗是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喂奶后保持婴儿upright(头高脚低)的体位,如将婴儿抱起呈45°左右倾斜,睡眠时可将婴儿上半身抬高30°,这样有助于减少反流的发生。这是因为重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2.饮食调整: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可能加重婴儿反流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可考虑更换为低反流配方奶,这类配方奶可增加奶液的黏稠度,减少反流。
3.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治疗,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等,但需谨慎选择,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低龄儿童不规范用药。药物主要是针对缓解反流相关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外科治疗:极少数严重的胃食管反流婴儿,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Nissen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胃食管反流,需特别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要密切监测体重增长,若出现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提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问题,需及时调整喂养方式或进一步评估。同时,在进行体位治疗时,要注意体位的安全性,避免婴儿发生窒息等意外情况。对于有呼吸道症状的婴儿,如出现咳嗽、气喘等,要警惕吸入性肺炎的可能,及时就医。此外,不同月龄的婴儿,其胃食管反流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需根据婴儿的具体月龄进行个体化的观察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