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
窦性心动过缓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包括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因心脏功能强致心率低,以及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致心率减慢;病理性原因有心血管系统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梗死,内分泌系统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的颅内压增高,药物的β受体阻滞剂影响;其他原因有电解质紊乱的高钾血症和低温环境等。
一、生理性原因
(一)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
1.原理:这类人群心脏功能较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可低于正常水平,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大,满足机体供血需求时所需的心率降低,属于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例如,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其窦性心率可能会在50次/分钟左右,但身体无其他不适症状,这是机体对长期运动适应的结果。
(二)睡眠状态
1.原理: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人体的一种生理调节机制,睡眠时身体代谢率降低,对心率的需求减少,迷走神经的兴奋使得心跳频率减慢,一般成年人在睡眠中心率可降至40-60次/分钟,且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二、病理性原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原理: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其病理基础可能是窦房结的退行性变、纤维化、缺血等。患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还可能伴有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窦房结供血不足,引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
2.心肌梗死
原理:急性心肌梗死时,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容易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导致窦性心动过缓。这是因为冠状动脉闭塞,窦房结区域的心肌缺血、缺氧,影响了窦房结的正常电活动,从而引起心率减慢。研究表明,约20%-30%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
原理: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导致心率减慢。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脏功能有重要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使心脏的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约有30%-40%存在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
(三)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压增高
原理:当颅内压升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率减慢。因为颅内压增高会刺激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使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例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
(四)药物影响
1.β受体阻滞剂
原理: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可阻断心脏的β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这类药物通过竞争性地与β受体结合,使心率降低,从而发挥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的作用,但也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不良反应。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普萘洛尔,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一般在停药或调整剂量后可改善。
三、其他原因
(一)电解质紊乱
1.高钾血症
原理:血钾浓度升高可抑制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导致心率减慢。当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就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排钾减少,容易发生高钾血症,进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二)低温环境
1.原理: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心率减慢。寒冷刺激会使外周血管收缩,机体为了减少散热,通过神经调节使心率减慢。例如,在寒冷的冬季,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人,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但一般在脱离低温环境后可逐渐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