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孤独症的表现
孤独症宝宝通常有以下表现:一是社交障碍,如眼神交流异常、缺乏社交兴趣、不会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二是语言发展迟缓或异常,存在语言发育延迟、语言形式和功能异常等问题;三是重复刻板行为,包括动作重复、兴趣狭窄、坚持固定模式;四是对环境变化敏感,能察觉微小变化且对感官刺激反应异常。家长若发现宝宝有类似表现,不要过度焦虑但需及时就医,6岁前是干预黄金期,若宝宝还有其他健康问题要告知医生以便制定综合干预方案。
一、社交障碍
1.眼神交流异常:宝宝可能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对视,例如在被呼唤名字时,不会像正常孩子那样立即抬头并用眼神回应,而是继续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有研究对孤独症宝宝和正常发育宝宝观察发现,孤独症宝宝眼神对视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宝宝。
2.缺乏社交兴趣:对其他孩子的出现缺乏兴趣,不主动参与集体游戏或互动活动。比如在幼儿园活动中,正常孩子会积极参与追逐游戏、分享玩具等,而孤独症宝宝可能独自玩耍,对周围孩子的互动邀请无动于衷。
3.不会恰当运用肢体语言:正常宝宝在表达需求或情感时,会用手指指向想要的东西、张开双臂求抱抱等。但孤独症宝宝可能较少使用这些常见肢体语言,或者使用方式不恰当,如用拉扯大人的手去接触物品,而不是用手指指示。
二、语言发展迟缓或异常
1.语言发育延迟:许多孤独症宝宝在说话时间上明显晚于同龄人,部分宝宝甚至到两三岁还没有任何语言。一般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有意识叫“爸爸”“妈妈”,而孤独症宝宝可能到3岁仍未开口说话。
2.语言形式异常:即便会说话,其语言表达也可能存在问题。如说话时语调平板,缺乏正常的抑扬顿挫,像机器人说话;或者经常重复别人的话(模仿语言),如别人问“你吃饭了吗?”,他也重复“你吃饭了吗?”,而非正常回应。
3.语言功能异常:使用语言往往不是为了正常的沟通交流,比如有些孤独症宝宝会自顾自地说一些话,不考虑对方是否在听或是否能理解,且对交流对方的话题难以跟随和回应。
三、重复刻板行为
1.动作重复:常见的有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重复性动作,而且这些动作通常是无目的的。如宝宝会长时间不停拍手,即使周围环境变化也不停止。
2.兴趣狭窄:对某些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痴迷,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等。研究显示,约80%以上孤独症宝宝存在兴趣狭窄的情况。
3.坚持固定模式: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规、秩序有强烈要求,一旦改变就会表现出极度烦躁不安。比如每天走固定路线去幼儿园,若路线改变,宝宝可能大哭大闹。
四、对环境变化敏感
1.对微小变化察觉敏感:房间里家具位置稍有变动,或者日常用品摆放顺序改变,孤独症宝宝可能很快察觉并表现出不适。有调查发现,超70%孤独症宝宝对环境变化存在不同程度敏感。
2.对感官刺激反应异常:对声音、光线、触觉等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不足。例如,可能对正常音量的声音表现出惊恐,而对较大噪音却无反应;对某些材质衣物触感极为抗拒,或者喜欢长时间触摸粗糙表面。
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一旦发现宝宝有上述类似表现,不要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忽视,应及时带宝宝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因为早期干预对孤独症宝宝的预后至关重要,6岁前是黄金干预期。在等待诊断和干预过程中,家长要保持耐心,多陪伴宝宝,尝试用简单、直观方式与宝宝互动交流,如通过游戏、绘本等。
2.对于特殊情况宝宝:如果宝宝同时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如智力发育迟缓、癫痫等,在诊断和干预孤独症过程中,要告知医生宝宝全部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制定综合干预方案。因为这些共患病可能会影响孤独症症状表现及干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