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中暑的原因和征象
中暑由环境因素(高温高湿、长时间暴晒)和个体因素(身体状况、机体代谢率、药物影响)引发,其征象包括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口渴等,及时脱离可缓解)、轻症中暑(体温超38℃,症状加重伴相应表现)、重症中暑(含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表现各异)
一、产生中暑的原因
1.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一般指环境温度超过35℃)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困难。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闷热天气里,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热量容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中暑。老年人、儿童等对环境温度变化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在这种环境下更易发生中暑。
长时间暴晒:在无有效防晒和避暑措施下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人体会持续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尤其是头部等部位更容易受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增加中暑风险。从事户外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中暑几率相对较高。
2.个体因素
身体状况: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心肺功能较差,身体散热能力受限;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不利于热量散发;患有汗腺疾病的人,出汗功能异常,也容易发生中暑。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增加中暑时的病情复杂性。
机体代谢率:高强度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时,机体代谢率大幅增加,产热增多,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就容易引发中暑。年轻人在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时,若未合理安排休息和补水,中暑风险较高。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如抗胆碱能药物、某些抗组胺药等,服用这些药物后人体散热能力可能下降,增加中暑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正在服用抗组胺药缓解过敏症状的人群,需要注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
二、中暑的征象
1.先兆中暑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在37.5℃-38℃左右)等。此时如果能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和盐分,症状可迅速缓解。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上述轻微不适症状,经短暂休息和补水后可好转。
人群特点:一般体质较弱、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且未充分准备的人群易出现先兆中暑,如初次参与户外高强度劳动的新手等。
2.轻症中暑
症状表现: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例如体温可达38.5℃,伴有明显头晕、恶心,皮肤潮湿且血压轻度降低等。
人群特点: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但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如长期在高温车间工作但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工人等。
3.重症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在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活动较多的肌肉群,如腓肠肌等,疼痛较剧烈。多见于健康的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盐分导致。
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等,体温可轻度升高或正常。常见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由于大量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时发病,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儿童等,体温也明显升高,可伴有精神状态改变等。例如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体温急剧上升至41℃,出现昏迷和抽搐等严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