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状及急救方法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可通过转移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急救,重症中暑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进行降温处理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不同人群中暑风险和急救应对有差异
一、中暑的症状
(一)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体温在37.5℃左右,此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等,症状可迅速缓解。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在户外活动的人群,若出现上述部分症状,可能处于先兆中暑状态。
(二)轻症中暑
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也可能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比如一些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且未采取有效防暑措施的工人,可能会发展为轻症中暑。
(三)重症中暑
1.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例如在高温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盐分的人易出现热痉挛。
2.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温基本正常。
3.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常发生在高温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昏迷、抽搐等,同时可伴有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表现。
二、中暑的急救方法
(一)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急救
1.转移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地方,解开患者的衣领纽扣,使其平卧休息。
2.补充水分:让患者饮用一些含有少量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等,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但不宜大量饮用白开水,以免加重体内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要注意缓慢少量给予补充水分,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
3.物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也可使用风扇吹风等辅助降温,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患者吹强风。对于婴幼儿,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方式降温,可采用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温和的物理降温方法。
(二)重症中暑的急救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重症中暑的表现,如热射病的高热、昏迷等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进行急救处理。
2.降温处理:对于热射病患者,要尽快采取强有力的降温措施。可以将患者浸泡在4℃左右的冷水中,或者用冰水擦拭全身,进行快速降温。但在降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5℃左右时应停止降温。对于儿童重症中暑患者,降温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引起寒战等不良影响,可采用局部降温为主的方式,如用冰袋冷敷颈部、腋窝等部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昏迷,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等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中暑风险和急救应对上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体温的调节能力减弱,在高温环境下更易中暑,且急救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搬动等;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中暑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急救时要特别注意降温的适度性和补水的合理方式;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暑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急救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