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反应是什么
中暑反应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等功能障碍致的急性疾病,分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有相应表现、诊断依据,可通过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不同预防措施来预防,包括合理作息、补水、选衣等,特殊人群需特殊防护。
一、中暑反应的定义
中暑反应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二、中暑反应的分类及表现
(一)热痉挛
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电解质紊乱所致。多见于健康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患者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在高温环境下运动量大时也可能发生热痉挛,由于儿童的电解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发生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缺乏锻炼后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且未充分补充电解质的人群易患。
(二)热衰竭
多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及尚未适应高温环境的人。患者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出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等表现,体温可轻度升高。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且常伴有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热衰竭;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差;慢性疾病患者本身身体状况较差,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热衰竭。
(三)热射病
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经典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发病,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无汗等表现;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患者多有高温环境暴露史,体温也明显升高,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
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且可能服用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展为热射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环境下循环系统负担加重,更容易引发热射病这种严重的中暑反应。
三、中暑反应的诊断依据
(一)病史
有高温环境暴露史,如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或进行高温下的体力活动等。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不同类型中暑反应的典型表现进行初步判断,如热痉挛时的肌肉痉挛表现、热衰竭时的循环功能相关表现、热射病时的高热及意识障碍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热射病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炎症反应表现。
血生化: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肾功能可能有改变,如肌酐升高等,提示高温对肾脏的损伤;肝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凝血功能:热射病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四、中暑反应的预防措施
(一)一般人群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通常为10:00-16:00)进行高强度户外工作或活动。
高温天气下注意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以补充出汗丢失的电解质。
穿着轻薄、宽松、浅色的衣物,以利于散热。
(二)特殊人群
老年人:应尽量减少高温时段的外出,若必须外出需有人陪同,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及水。因为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对高温耐受能力低。
儿童: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户外活动,室内保持通风凉爽,穿着舒适的衣物,及时补充水分。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高温下容易出现体温异常。
慢性疾病患者:应遵医嘱控制基础疾病,在高温天气注意监测体温及身体状况,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慢性疾病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较差,高温环境易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导致中暑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