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是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其发生机制有生理因素(年龄、生活方式)和病理因素(心脏疾病、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和有症状情况;诊断靠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原则为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或植入心脏起搏器,同时考虑年龄和基础疾病等因素
一、窦性心动过缓的定义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即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源是窦房结,其冲动产生有一定的规律,频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当频率低于60次/分钟时就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二、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生理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的窦性心律频率通常比成人快,随着年龄增长,心率会逐渐减慢,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一种生理的年龄相关变化,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心脏的传导系统等会有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影响窦房结的功能,导致心率减慢。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脏功能较好,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增加,此时机体对心率的需求降低,窦性心律可能会偏慢,这是身体对长期运动的一种适应,属于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
2.病理因素
心脏疾病: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引起窦性心动过缓,还可能伴有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表现。另外,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可能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的代谢需求减少,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颅内压增高时,颅内压力升高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三、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心率虽然低于60次/分钟,但心脏的射血能够满足机体的基本需求,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心率过慢,心脏射血明显减少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例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导致脑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头晕、黑矇,严重者可发生晕厥。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发生晕厥等严重症状的风险可能更高。
四、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方法。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符合窦性P波的特点(即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且心率<60次/分钟。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窦性心律的存在以及心率的具体数值。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间歇性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时间内的心率波动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相关的心律失常情况,比如是否伴有窦性停搏等。
五、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心率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对于运动员等长期体育锻炼人群出现的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通常也不需要治疗,因为其心脏功能能够适应相对较慢的心率。
2.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患者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可能需要考虑治疗。对于因药物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应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治疗,以保证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老年人对心率减慢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出现症状时更需要积极处理;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需要同时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以改善窦性心动过缓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