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高血压是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相关,对心血管和脑血管有危害,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结合高血压诊断标准诊断,防治上一般人群需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防治注意事项
一、H型高血压的定义
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ne,HCY)的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当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即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μmol/L时,同时合并高血压,就称为H型高血压。
二、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尤其是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可能降低等,使得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障碍的风险增加,进而更易发生H型高血压。例如,中老年人群相对青年人群,H型高血压的患病率可能更高。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摄入富含蛋氨酸的食物,但缺乏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时,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比如长期挑食、偏食,蔬菜水果摄入过少的人群,容易出现叶酸等营养素缺乏,增加H型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干扰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程;过量饮酒也会对肝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与H型高血压的发生相关。
3.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使得自身代谢同型半胱氨酸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从而发展为H型高血压。
三、H型高血压的危害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还能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弹性减退,使得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难控制,并且增加了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增加心力衰竭风险:H型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和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心脏的负荷增加,长期可导致心肌重构,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几率。
2.对脑血管的影响:H型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等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会促进血栓形成,同时加重高血压对脑血管的损伤,使得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且发病后预后可能相对更差。
四、H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查来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结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来诊断H型高血压。即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μmol/L,即可诊断为H型高血压。
五、H型高血压的防治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豆类、坚果、肉类、鱼类等,以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同时,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g,有助于控制血压。
生活方式改善:戒烟限酒,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可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改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
2.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H型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降压药物等治疗措施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同时,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H型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不仅要考虑对孕妇本身的影响,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控制血压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措施,密切监测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