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相关指标,儿童需精细监测)、补液治疗(据脱水程度估计补液量与速度,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改5%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继续补液)、胰岛素治疗(小剂量静脉滴注,据血糖调整剂量,儿童需精准调控)、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水平补钾,不同年龄患者补钾有调整)、处理诱因(针对感染等诱因积极处理,不同患者诱因处理有差异)。
一、一般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与相关指标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血酮、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血气分析、尿量等指标。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意义不同,例如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调控异常,在酮症酸中毒时血糖常显著升高,而电解质紊乱可能因呕吐、脱水等情况加重,血气分析可反映酸中毒的程度等。通过持续监测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需精细监测各项指标,因为儿童对电解质紊乱、脱水等的耐受能力较成人差,指标的微小变化可能对其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二、补液治疗
1.补液的量与速度
补液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环节。一般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来估计补液量,通常先快速补充生理盐水以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对于无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开始时可在1-2小时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1000-2000ml,随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等调整补液速度和量。例如,对于成年患者,若存在中度脱水,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总量约为4000-6000ml,儿童患者则需根据体重按比例计算补液量,同时要考虑年龄因素对补液速度的影响,儿童补液速度相对成人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调整,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肺负担过重。
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并按比例加入胰岛素,继续补液以维持机体的液体平衡。
三、胰岛素治疗
1.胰岛素的使用
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式,一般可给予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可按每小时0.1U/kg计算,通过持续静脉泵入。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对胰岛素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有肝肾疾病病史的患者,胰岛素的代谢可能受到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以避免血糖下降过快或过低带来的不良后果。
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时更要精准调控,因为儿童的胰岛素用量需要精确计算,且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防止出现低血糖等情况,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对胰岛素治疗的影响。
四、纠正电解质紊乱
1.钾离子的补充
由于患者在酸中毒时细胞内钾离子外移,而补液后血液稀释以及胰岛素的使用等因素,可导致血钾降低,因此需要根据血钾水平及时补充钾盐。一般在患者尿量大于40ml/h时开始补钾,若血钾降低不明显但存在低钾风险,也需适当补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补钾的速度和量需要调整,儿童患者补钾更要谨慎,避免血钾过高或过低对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例如,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血钾的波动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更显著的影响,补钾时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等相关指标。
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电解质平衡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补钾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保电解质恢复到正常范围,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处理诱因
1.针对基础病因的处理
如果患者是因感染等诱因导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积极寻找感染灶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等。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感染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感染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地排查感染源;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感染的治疗需要考虑其免疫状态,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等。通过针对诱因的处理,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复发,保障患者的长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