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症状及治疗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不同类型症状不同。先兆中暑有头痛等症状,轻症中暑体温升高且有相应表现,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不同类型且各有特点。治疗方面,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需转移环境、降温等,重症中暑中热痉挛口服含盐饮料等,热衰竭补液等,热射病需紧急抢救降温等。
一、中暑的症状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不同类型症状有所不同: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体温在37.5℃左右。这是人体中暑的早期信号,若能及时处理,可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户外运动员等,更容易出现先兆中暑症状,因为他们暴露在高温下的时间较长,身体散热调节负担重。
轻症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开始出现障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降温及补充水分等。在高温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如马拉松选手等,由于运动产热多且散热相对困难,较易发生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表现为四肢阵发性的肌肉痉挛,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常见,伴有收缩痛,患者神志清楚,体温一般正常。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劳作,大量出汗后只补充水分而未补充盐分的人群易出现热痉挛,如夏季在户外持续劳作的农民等。
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循环血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此类人群自身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因体液丢失过多而出现热衰竭。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常发生在高温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患者体温可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昏迷、抽搐等,同时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老年人、婴幼儿、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他们的身体对高温的耐受和调节能力更差,一旦发生热射病,病情往往较为凶险。
二、中暑的治疗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治疗
转移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脱离高温环境是首要的处理措施。例如将在户外工作出现先兆中暑的工人转移到阴凉的休息室。
降温措施: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身体,进行物理降温,也可以让患者饮用一些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轻症中暑患者,通过这些简单的处理,一般症状可逐渐缓解。
重症中暑的治疗
热痉挛:给予口服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疼痛反复发作,可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
热衰竭:使患者平卧,头略低,及时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多数患者经补液等处理后可迅速好转。
热射病:必须紧急抢救,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将患者浸泡在4℃的水中进行降温,同时要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等治疗。热射病病情危急,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因为高温对人体各器官的损害是迅速且严重的,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脏器的损伤,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发生热射病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各器官对高温的耐受和恢复能力差,更需要快速、有效的救治措施;婴幼儿发生热射病时,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快,要格外谨慎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最小的损伤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