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病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占40%-60%,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肥胖、精神压力等;临床表现早期隐匿,后期累及靶器官;诊断标准为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老年人易有血压波动和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儿童青少年与生活方式改变相关需先非药物干预,女性不同生理阶段血压有变化。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二、发病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大约占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原因的40%-60%。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的基因等。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过多摄入钠盐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例如,每日钠盐摄入量超过6g,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此外,过量饮酒也会促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肥胖:超重和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含量增加,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血压调节。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28kg/m2的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
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下,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导致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工作、长期面临生活压力事件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可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靶器官损害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高血压会累及心、脑、肾等靶器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累及心脏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累及脑部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累及肾脏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
四、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时间测量血压,若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结果均达到上述标准,可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同时,还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如肾小球肾炎、嗜铬细胞瘤等。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较多,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血压波动较大,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缓慢调整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及青少年: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这与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如运动量减少、高盐高脂饮食、肥胖等。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先应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调整饮食结构等。如果非药物干预无效,再考虑是否使用降压药物,且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孕期女性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部分患者血压可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原发性高血压。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血压也可能出现波动,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并根据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