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前者有ST段抬高、病理性Q波、T波改变等表现,后者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对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有影响,老年患者可能不典型,女性ST段抬高比例低,不良生活方式者心电图可能更典型,有基础疾病者表现可能不同。
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1.ST段抬高: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通常呈单相曲线,这是心肌梗死早期的重要心电图改变。例如,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V2-V4导联等可出现ST段明显抬高。ST段抬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损伤的程度相关,ST段抬高越明显,提示心肌损伤越严重。
2.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Q波时限≥0.04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这是心肌坏死的特征性表现。病理性Q波的出现意味着心肌细胞发生了不可逆的坏死,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在心电图上出现异常的Q波。
3.T波改变:早期可出现高尖T波,随后T波倒置并逐渐加深。T波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损伤过程中心肌复极的异常。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中,T波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价值。例如,在发病数小时内,可能先出现T波高尖,随着病情进展,T波逐渐倒置。
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1.ST段压低: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程度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ST段压低是心肌缺血的常见心电图改变之一。不同导联的ST段压低提示不同部位的心肌缺血,如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可能提示下壁心肌缺血。
2.T波倒置:可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倒置的T波较深,呈冠状T波表现。T波倒置同样是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异常的表现,其深度和持续时间也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比,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不明显,主要以ST段压低和T波倒置为主要心电图特征。
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对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的影响
1.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部分老年患者ST段抬高不明显,而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为主,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心肌细胞的代偿能力下降、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相对不典型有关。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ST段轻度压低和T波倒置,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2.性别因素:女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有时与男性不同,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ST段抬高的比例相对较低,更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这可能与女性的心血管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例如,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影响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其心电图表现可能更典型地反映心肌缺血坏死的过程。但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心肌梗死发作时的心电图可能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表现不典型。例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导致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更重,心电图上ST段抬高更显著。
4.病史因素:有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肌梗死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可能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有所不同。例如,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ST段改变和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能相对延迟或不明显,这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患者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