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超过0.20秒)。其发生机制是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延长致心房激动下传心室时间延迟。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如迷走神经张力高的健康人群)和病理性(如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基础疾病引起者可有相关症状。诊断靠心电图,需结合病史等明确病因,鉴别其他PR间期延长情况。处理原则包括针对病因治疗、一般处理及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的注意事项。
i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即心电图上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0.20秒(成人)。
一、发生机制
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延长,导致心房激动下传至心室的时间延迟,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下传至心室。i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结的传导功能轻度受损,使得心房冲动通过房室结的速度减慢,从而表现为PR间期延长。
二、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在一些健康人群中,尤其是运动员等迷走神经张力较高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轻度的PR间期延长,表现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一般不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2.病理性因素:多种心脏疾病可导致i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影响房室传导系统的血供)、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累及房室传导组织)、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传导)、心脏手术损伤(如心脏瓣膜手术等可能损伤房室传导系统)等。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影响心肌代谢和传导功能)也可能导致i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临床表现
i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多是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但如果是由严重的基础疾病引起的i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伴有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如冠心病患者可能有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心肌炎患者可能有发热、乏力、心悸等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来明确诊断,心电图上典型的PR间期延长即可确诊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心肌酶谱等)来明确病因。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导致PR间期延长的情况相鉴别,如干扰性PR间期延长(多发生在心率较快或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等情况)等,但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心电图动态变化以及进一步的检查一般可以区分。
五、处理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i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基础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心肌炎需要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需要补充甲状腺素等。
2.一般处理:对于单纯的i度房室传导阻滞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监测心电图以及病情变化。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考虑先天性因素等可能。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心脏功能,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相关检查。如果是由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导致,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i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较多的特点。需要全面评估其心脏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密切监测房室传导阻滞的变化情况,因为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下降,任何心脏传导异常都可能对其心功能产生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在产科和心内科共同评估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主要以观察和针对基础病因治疗为主,密切监测母胎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