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喝什么药防中暑
夏季需预防中暑,可通过使用藿香正气类制剂、十滴水等药物缓解中暑症状,还需通过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合理避暑进行非药物防中暑,儿童、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人群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防中暑要点,以维持身体正常功能、降低中暑风险及避免基础疾病受影响。
一、常用的防中暑药物及科学依据
(一)藿香正气类制剂
1.作用原理:藿香正气类制剂中的成分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能够调节胃肠功能、抑制细菌生长、抗炎等,可有效缓解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藿香正气水或软胶囊在改善中暑相关胃肠道不适及调节机体功能紊乱方面有确切效果。
2.适用情况:适用于因夏天高温、湿度大导致胃肠型感冒样中暑表现的人群,如出现发热、头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者,但需注意对酒精过敏者应避免使用藿香正气水。
(二)十滴水
1.作用原理:十滴水主要成分有樟脑、干姜、大黄等,具有健胃、驱风的作用。其能促进胃肠蠕动、刺激消化液分泌,对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等有一定缓解作用,研究发现其对中暑导致的机体功能紊乱有调节作用。
2.适用情况:适合因高温引起的轻度中暑,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者,但儿童、孕妇禁用,因为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特殊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二、非药物防中暑措施及重要性
(一)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1.饮水建议:夏天应定时补充水分,一般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可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盐水(每升水加0.9克盐)或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对于儿童,由于其新陈代谢特点,需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胃肠道不适;对于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避免因饮水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2.意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防止因脱水导致中暑相关症状的发生。
(二)合理避暑
1.环境调节:在夏天应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如空调房(温度保持在26-28℃左右较为适宜)、树荫下等。对于儿童,要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老年人居住环境也应保持凉爽,同时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感冒等其他疾病。
2.着装选择: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如棉质、亚麻质地的衣服,有助于反射热量,减少热量吸收,降低中暑风险。儿童的衣物要选择宽松、舒适且透气性好的材质;老年人则要注意衣物保暖与凉爽的平衡,根据室内外温度及时增减衣物。
三、特殊人群防中暑要点
(一)儿童
1.注意事项: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易中暑。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如必须外出需做好防护,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随身携带少量饮用水。不要让儿童长时间待在密闭、高温的车内,即使短暂停车也应注意通风。
2.原因: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但体温调节能力差,高温下容易出现体温快速升高,引发中暑,严重时可能影响大脑等重要器官发育。
(二)老年人
1.注意事项: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高温下更易中暑且病情可能加重。应定期监测室内温度,保持居住环境凉爽,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活动时选择凉爽时段,如清晨或傍晚。家人要关注老年人的饮水情况,督促其定时饮水,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2.原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体温调节功能、心血管功能等,高温环境下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中暑及相关并发症。
(三)患有基础疾病人群
1.注意事项: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夏天中暑风险更高。应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病情,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在高温天气下要格外注意避暑,避免因中暑诱发基础疾病发作。例如高血压患者中暑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中暑可能影响血糖控制。
2.原因: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中暑可能成为基础疾病发作的诱因,威胁患者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