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特点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包括Ⅰ型和Ⅱ型)、三度,其心电图特点及特殊人群影响各有不同。一度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0.20秒、老人>0.22秒),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儿童判断需结合年龄对应范围,有心脏病史者可能是病情进展早期表现;二度Ⅰ型PR间期进行性延长至P波受阻、RR间期进行性缩短、含受阻P波的RR间期小于正常PP间期两倍,老人易出现,运动员可能为生理性,有心肌病等病史者提示病情加重;二度Ⅱ型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较少见但病情重,儿童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者易发生;三度P波与QRS波群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心室自主节律点位置,老年人易有症状,儿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有心脏手术史者可能因手术损伤传导系统导致。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1.PR间期延长: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超过正常范围,在成年人若PR间期>0.20秒(老年人PR间期>0.22秒)可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因为房室传导系统的相对不应期延长,导致心房激动传导至心室的时间延长。
2.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说明尽管传导时间延长,但心房的激动仍能全部下传至心室,保证了心室的正常收缩。
3.特殊人群影响:儿童的PR间期正常范围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正常PR间期越短。因此在判断儿童是否存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根据其年龄对应的正常PR间期范围来评估。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心脏疾病进展的早期表现,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出现一次QRS波群脱漏。这种现象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延长,但绝对不应期延长较轻。
(2)RR间期进行性缩短:由于PR间期的增量逐渐减少,导致相邻的RR间期逐渐缩短。
(3)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这是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特征之一。
(4)特殊人群影响: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生理性退变,更容易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对于运动员等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在休息或减少运动量后可恢复正常。而对于有心肌病、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提示病情加重。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固定:可以正常或延长,每个受阻P波前的PR间期相等。这表明房室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显著延长,而相对不应期基本正常。
(2)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即出现间歇性的心室脱漏,脱漏比例可呈2:1、3:1等不同比例。
(3)特殊人群影响: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相对较少见,但病情相对较重,更容易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对于儿童患者,若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需要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病变。有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也更容易发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1.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按自己的规律出现,QRS波群也按自己的规律出现,两者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间关系,形成完全性的房室分离。
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PP间期小于RR间期,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至心室,心室由交界区或心室自主节律点控制。
3.QRS波群形态:若心室自主节律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上,QRS波群形态正常;若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下,QRS波群增宽、畸形。
4.特殊人群影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对于老年人,由于心脏储备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儿童患者若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有关,需要及时治疗。有心脏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手术损伤传导系统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