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状及处理方有哪些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先兆中暑有相应症状及易患人群,轻度中暑症状更重,重度中暑各类型有不同表现及易患人群;中暑处理上,先兆和轻度中暑需转移环境、补充水分盐分、物理降温,重度中暑要紧急就医送医院救治,且预防和处理要考虑不同人群特点
一、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此时机体处于代偿阶段,若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可恢复。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炎热环境中更易出现先兆中暑,比如幼儿园儿童在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且未及时补充水分时;老年人则因身体机能衰退,对高温的耐受性下降,也较易出现先兆中暑,像一些独居且不善于调节室内温度的老人。
2.轻度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对于女性在月经期间处于高温环境时,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更易发生轻度中暑;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影响散热,也更容易出现轻度中暑情况。
3.重度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肌肉痉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痉挛性疼痛,患者神志清楚,体温多正常。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大量出汗后若未及时补充盐分,就容易发生热痉挛。
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体温可轻度升高。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在高温天气下行动不便,散热能力差,就容易出现热衰竭。
热射病:是重度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0℃)、无汗、意识障碍,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高温天气下长时间处于户外的人群,如户外长时间工作的环卫工人、户外运动员等,若未能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就极易发生热射病,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二、中暑的处理方法
1.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处理
转移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对于儿童,要尽快转移至凉爽的室内,避免继续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老年人则要转移到有空调或通风较好的房间,且转移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防止加重病情。
补充水分和盐分:让患者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儿童饮用时要少量多次,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老年人要根据其身体状况控制饮用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一般每人每次可饮用100-200毫升,每隔15-20分钟饮用一次。
物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也可让患者使用风扇吹风降温,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患者吹冷风。对于儿童,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毛巾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引起不适;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擦拭时力度要轻柔。
2.重度中暑的处理
紧急就医:重度中暑情况危急,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继续采取一些急救措施,比如对于热射病患者,要尽可能降低体温,可将患者浸泡在4℃的水中,并不断按摩四肢,促进散热,但要注意监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8.5℃左右时停止降温。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在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医院救治:医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热射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降温治疗、液体复苏、纠正电解质紊乱、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措施。对于热痉挛患者,会给予补充盐分和水分等治疗;热衰竭患者会进行补液、纠正低血压等治疗。
总之,对于中暑的预防和处理都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人们在高温环境下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