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抽动症的原因何在
抽动症的病因涉及多方面,包括遗传因素(约75%患者直系亲属有患病者,多基因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异常,大脑部分脑区结构和功能改变)、心理因素(心理压力及情绪障碍可诱发或加重症状)、环境因素(感染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接触有害物质)以及其他因素(发育不完善、睡眠不足)。同时针对儿童、青少年、孕期女性、有抽动症家族史人群给出了相关温馨提示。
一、遗传因素
抽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研究表明约75%的患者其直系亲属中有患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者。遗传方式倾向于多基因遗传,多个致病基因共同作用,增加患病风险。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使个体易患抽动症。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的儿童,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失衡:抽动症患者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存在异常,如多巴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多巴胺过度活跃或其受体超敏,可能打破神经递质间的平衡,导致抽动症状。研究发现,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可减轻抽动症状,从侧面证明多巴胺在抽动症发病中的作用。
2.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抽动症患者部分脑区存在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基底节、额叶、边缘系统等。基底节在运动控制、习惯形成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其功能异常可能引发不自主运动,即抽动症状。
三、心理因素
1.心理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心理环境中,如学习压力大、家庭关系不和谐、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等,易诱发抽动症。心理压力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神经递质平衡,进而引发抽动症状。例如,一项针对小学生的研究发现,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学生,抽动症发生率有所上升。
2.情绪障碍:抽动症常与情绪障碍共病,如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使大脑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加重抽动症状,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四、环境因素
1.感染: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病史,特别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神经系统,导致抽动症。这种由感染诱发的抽动症被称为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伴链球菌感染(PANDAS)。
2.暴露于有害物质: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如酒精、烟草、铅等重金属,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患抽动症风险。儿童期长期暴露于含铅环境中,对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干扰神经传导,可能引发抽动症状。
五、其他因素
1.发育因素:抽动症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正是神经系统快速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不完善、不稳定,可能导致抽动症发生。例如,大脑神经髓鞘化延迟,影响神经冲动传导的准确性,引发抽动。
2.睡眠不足:儿童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研究表明,保证充足睡眠的抽动症患儿,症状相对较轻。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抽动症多发生于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行为表现,一旦发现频繁眨眼、耸肩等抽动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给孩子过多学习压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充足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1113小时睡眠,小学生需1012小时睡眠。若孩子确诊抽动症,严格遵医嘱治疗,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
2.青少年:随着学业压力增大,青少年患抽动症风险可能增加。家长和老师要关注青少年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鼓励青少年适当运动,释放压力,但避免过度疲劳。对于已患病青少年,要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因疾病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孕期女性:孕期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戒烟戒酒,避免接触铅等重金属。预防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定期产检,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4.有抽动症家族史人群:此类人群遗传风险较高,应更加关注自身和子女健康。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若发现有疑似抽动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