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有头晕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轻度中暑体温超38℃且症状加重;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四肢抽搐、神志清、体温多正常)、热衰竭(头晕等、体温稍高或正常)、热射病(最严重,劳力性多高温强劳动时体温迅升40℃以上伴中枢神经症状等,非劳力性常见于老人等、体温明显升高伴精神异常等)。治疗上先兆和轻度中暑需脱离高温环境、降温(如物理降温、喝淡盐水等);重度中暑中热痉挛口服含盐饮料或静脉补盐,热衰竭平卧、补生理盐水等,热射病关键是快速降温(体外或体内降温)及器官功能支持。
一、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此时人体还能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体温平衡,但已处于中暑的早期预警状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例如长时间在炎热户外劳作或活动的人群,若出现上述表现需警惕。
2.轻度中暑: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这是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开始出现功能紊乱,但仍在相对可控范围内的阶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向重度中暑进展。比如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较久且未采取有效降温措施的人群易出现此类情况。
3.重度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四肢抽搐,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常见,患者神志清楚,体温多正常。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内钠、钾等电解质丢失过多,电解质紊乱引起肌肉痉挛。
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等,体温稍高或正常。是因为大量体液丢失导致血容量不足,外周循环衰竭所致。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劳动强度大时发生,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谵妄、惊厥、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灼热、干燥无汗;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体温也明显升高,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严重紊乱,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体温急剧升高,对机体各脏器造成严重损害。
二、中暑的治疗方法
1.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治疗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地方,解开衣物,以利于散热。例如将患者转移至空调房间或树荫下等凉爽区域。
降温措施:可采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扇风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也可让患者饮用一些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降温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引起体温骤降等不良影响,因为儿童体温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过快降温可能导致体温不升等问题。
2.重度中暑的治疗
热痉挛:给予口服含盐饮料,若痉挛反复发作,可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对于儿童热痉挛患者,要注意补充液体的速度和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补液加重心脏负担。
热衰竭:使患者平卧,头略低,及时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以纠正血容量不足。对于老年热衰竭患者,由于其心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补液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心肾功能变化,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热射病
降温治疗:这是抢救热射病的关键措施。快速降温可采用体外降温,如用冷水擦拭全身、使用冰袋冷敷大动脉搏动处等;也可采用体内降温,如胃或直肠灌冷盐水、血液透析等。对于儿童热射病患者,体外降温可选用合适的低温毯等设备,要注意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冻伤等情况,体内降温方法需谨慎选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器官功能支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循环、肝肾功能等,及时纠正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若出现肾功能衰竭,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热射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血糖的监测和调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