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呼吸衰竭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医外治法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中药内服分痰热郁肺型用桑白皮汤加减、肺肾气虚型用补肺汤合参蛤散加减;针灸选肺经、肾经及相关背俞穴等穴位针刺;推拿用揉按胸背部、擦摩胁肋等手法;穴位贴敷用白芥子等研末姜汁调和贴敷穴位;儿童患者治疗要谨慎调剂量、用轻柔手法并密切观察;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整体状况、轻柔操作并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需谨慎,避免用不良影响药物及强刺激。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痰热郁肺型:多因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阻气道所致。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痰多、色黄质稠等。可选用桑白皮汤加减,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贝母、杏仁、苏子、半夏化痰降气,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黄芩等药物具有抗炎、抗菌及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
2.肺肾气虚型:常见于久病肺肾亏虚者,肺虚不能主气,肾亏不能纳气,表现为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动则尤甚等。治以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用补肺汤合参蛤散加减。补肺汤中黄芪、人参、熟地、五味子补肺益气,桑白皮、紫菀止咳平喘;参蛤散中人参补肺气,蛤蚧纳肾气,二方合用共达补肺肾、定喘咳之功。研究显示,其中的药物成分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肾功能。
二、针灸推拿治疗
(一)针灸
1.选穴原则:主要选取肺经、肾经及相关背俞穴等。例如,肺俞穴可调理肺气,肾俞穴能补益肾气。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等手法。现代针灸研究发现,针刺相关穴位可调节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改善呼吸肌的功能,从而缓解呼吸衰竭的症状。
2.具体穴位及操作:常选肺俞、肾俞、定喘、膻中、气海等穴位。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膻中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针刺深度和手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二)推拿
1.手法及操作部位:可采用揉按胸背部、擦摩胁肋等手法。揉按胸背部时,用手掌或手指在患者胸背部适当部位进行轻柔的揉按,以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擦摩胁肋则用手掌在胁肋部进行往返擦动和摩动,可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推拿操作时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对于呼吸衰竭患者,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呼吸功能,但需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尤其要注意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医外治法
(一)穴位贴敷
1.药物组成及贴敷部位:常用的药物有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以姜汁调和制成药饼,贴敷于肺俞、膏肓、肾俞等穴位。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起到温阳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气道炎症,改善呼吸功能。在操作时要注意贴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皮肤敏感者需更加谨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呼吸衰竭病情变化较快,中医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中药内服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且要选择口感相对较好、易于儿童接受的剂型。针灸推拿治疗时要选择更加轻柔的手法,避免儿童因不配合而造成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呼吸、面色等情况,一旦有异常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老年患者
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中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状况。在中药内服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选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针灸推拿治疗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弱,手法要轻柔缓和,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因操作过程中受凉而加重病情。对于老年患者,还需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指导其进行适度的呼吸康复锻炼等。
(三)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中药内服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针灸推拿治疗时要选择相对安全的穴位和手法,尽量避免对腹部等敏感部位进行强刺激。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确保治疗过程中母子(女)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