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前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类型,累及葡萄膜前部即虹膜和睫状体。病因有感染、自身免疫、创伤及理化损伤等。临床表现有眼部疼痛、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等症状及睫状充血等体征。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包括散瞳、抗炎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规范治疗多数预后较好,否则可能致严重并发症。
病因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可引起前葡萄膜炎。例如,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可通过直接侵犯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前葡萄膜炎;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也可能诱发。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前葡萄膜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前葡萄膜炎的发生,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攻击眼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在青少年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的前葡萄膜炎较为常见,女性和男性在发病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群体中的发病倾向有所不同。
创伤及理化损伤:眼部遭受外伤、手术等创伤,或眼部长期接触某些理化物质,如紫外线、有毒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引发前葡萄膜炎。例如,眼部遭受撞击等外伤后,眼内组织受损,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引发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症状
眼部疼痛:患者常出现眼痛,可伴有同侧头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刺痛、胀痛等,在炎症活动期较为明显。
视力下降:由于炎症导致房水混浊、角膜后沉着物、睫状膜形成等,可影响光线的传导和视网膜的功能,从而引起视力下降。对于儿童患者,视力下降可能不易被早期发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视觉行为,如是否出现视物模糊、频繁眨眼等情况。
畏光、流泪:炎症刺激眼部,导致患者出现畏光、流泪等症状,在光线刺激下症状加重。
体征
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眼部可见睫状充血,即角膜缘周围呈紫红色充血;严重时可出现混合充血,即结膜充血和睫状充血同时存在。
角膜后沉着物(KP):炎症细胞或色素沉积在角膜后表面,形成KP,根据其形态、大小等可分为尘状、中等大小和羊脂状KP等。
前房闪辉:由于炎症导致房水蛋白含量增加,光线通过时发生散射,出现前房闪辉,提示前房内有炎症反应。
前房细胞:前房内可见炎症细胞,是炎症活动的重要标志。
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眼部外伤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的情况等,排查是否有先天性感染等因素导致的前葡萄膜炎。
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清晰观察眼部结构,如角膜、前房、虹膜、睫状体等的病变情况,明确KP、前房闪辉、前房细胞等体征。
眼压测量:前葡萄膜炎患者可能出现眼压异常,如眼压升高或降低。眼压升高可能与炎症导致房水流出受阻等因素有关;眼压降低可能与炎症影响睫状体的功能有关。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眼底情况,排除眼底炎症等病变,因为前葡萄膜炎有时可能合并眼底病变。
治疗原则
散瞳:使用散瞳药物如阿托品等,可防止虹膜后粘连,解除睫状肌痉挛,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散瞳尤为重要,可有效预防虹膜后粘连等并发症,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阿托品可能引起面部潮红、心率加快等,使用时需密切观察。
抗炎治疗: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进行抗炎治疗。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地塞米松滴眼液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的眼压升高、白内障等不良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抗炎作用。
预后
前葡萄膜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视力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低眼压及眼球萎缩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前葡萄膜炎的患者,需要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前葡萄膜炎的预后,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