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对心血管、脑血管、肾脏等系统有影响,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高危因素,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及定期监测进行预防与管理,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调节及定期测血压等。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方面,多个基因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性相关,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病风险会增加;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超重或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
二、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脑血管系统: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升高可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微动脉瘤形成,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脑出血;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易引发脑梗死。有数据表明,约70%的脑出血和50%的脑梗死与高血压有关。
肾脏系统:高血压可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据统计,在我国,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第二位病因。
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性别因素:在更年期前,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逐渐接近并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
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过多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但我国居民平均盐摄入量远高于此。
过量饮酒:酒精会导致血管收缩,升高血压,长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男性每日饮酒量超过50度白酒50ml,女性超过25ml,患高血压风险明显增加。
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肥胖导致体内脂肪堆积,释放多种激素和炎症因子,影响血压调节。
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人体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中约70%伴有高血压,这是因为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影响血压调节。
四、预防与管理要点
非药物干预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富含钾、钙的饮食模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取。例如,每天应摄入不少于500克的蔬菜,适当食用牛奶、豆类等富含钙的食物。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对于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戒烟限酒: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调节: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保持心理平衡。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有助于降低血压。
定期监测: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建议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肥胖者、长期精神紧张者等应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如每半年测量一次。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